髋臼骨折14例临床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1821 日期:2025-05-02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外科手术
  1997年6月~2004年8月,我院治疗髋臼骨折1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中,男9例,女5例;年龄23~58岁,平均34岁;车祸伤8例,坠落伤5例,压砸伤1例。左髋骨折8例,右髋骨折6例。按文献[1]分型,本组前柱骨折1例,横行骨折4例,后柱骨折1例,后壁骨折6例,“T”形骨折2例。其中伴股骨头后脱位6例,股骨头中心型脱位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骨折,受累关节有明显移位但预后不重要的骨折。本组4例中有2例髋臼骨折属于单纯髋臼后缘骨折,骨折比较小,骨折未累及髋臼顶部且骨折移位小于3 mm;2例为骨折线位于髋臼窝处的低位横行骨折。采用患髋外展30°足中立位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质量为6~10 kg。合并股骨头中心型脱位者加大粗隆下牵引力量,牵引质量为8~15 kg。1周内复查X线片,如股骨头负重区与髋臼顶部的关系已恢复正常,则牵引已达到目的。然后维持牵引8~12周,质量为5 kg,并在维持牵引下早期屈伸活动髋关节,既可防止关节内粘连,又可使关节重新塑形,3个月后练习下地负重。
  1.2.2 手术治疗 术前常规行患侧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做好术前检查后,采用手术治疗。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本组10例中,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5例 ,髂腹股沟入路2例,髂骨股骨入路2例,前后联合入路1例。使用骨盆器械整复骨折,达解剖复位后,常用髋臼钢板、螺钉、钢丝、克氏针等固定。术中输血600~1 800 mL,平均1 200 mL。术后常规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48 h后拔出。
  1.3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参照文献[2]标准。
  1.4 治疗结果
  治疗后随访1~3年,平均2年。手术组10例中,优2例,良4例,可2例,差2例。非手术治疗组4例中,良1例,可2例,差1例。
  2 讨  论
  2.1 早期诊断及注意事项
  髋臼骨折常伴有复合伤和多发骨折,损伤早期容易忽视损伤的症状与体征,从而引起漏、误诊。应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将髋臼骨折的CT检查列为常规。术前仔细阅读X线片及CT片,确定骨折类型。   2.2 治疗方式的选择
  目前普遍认为髋臼骨折特别是有移位的骨折,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3]。而髋臼骨折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原因不是由于脱位股骨头复位不好,而是由于不能使髋臼骨折理想复位[4],而单凭牵引不能使髋臼达到解剖复位。
  2.3 手术适应证
  ①骨折移位&>3 mm;②关节内有骨片;③并发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④骨折移位累及臼顶;⑤后壁骨折块>40%;⑥伴有股骨头、颈骨折;⑦神经损伤。
  2.4 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在髋臼骨折治疗中尤为重要,应争取在1周内手术治疗,伤后2~3 d为最佳手术时间[1],手术效果与手术时机关系密切。文献报道早期手术优良率为76%。
  2.5 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锻炼对病人恢复至关重要,术后常规行患肢牵引,术后3~5 d行关节屈伸及肌肉等长收缩锻炼。20 d后去牵引,锻炼屈髋屈膝功能,8周左右下床部分负重行走,12周负重行走。早期适当锻炼可减少动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2.6 髋臼骨折的并发症
  髋臼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等[1]。异位骨化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最主要的并发症,髋关节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是髋臼骨折持续移位造成的,髋臼骨折复位越接近解剖复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就越低。

参考文献


[1]卢世璧. 坎贝尔骨科学[M]. 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1872195.

[2]杨小东,鲍丰,黄洪斌,等.波及双柱的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20(1):48.

[3]周东生,王鲁博. 骨盆创伤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75379.

[4]于晓江,俞能宝,王开友,等.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44例临床分析[J]. 齐鲁医学杂志, 2000,15(3):191.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