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输血的注意事项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0808 日期:2025-04-22 来源:论文网
【摘要】 探讨临床输血的注意事项,注意输血的安全性,控制输血风险,减少输血纠纷的发生。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减少或消除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 输血 注意事项
  输血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正常人的血量相对恒定,约占体重的7~8%,如果一次失血起过全血量的15%时,机体的代偿机能将不足以维持血压的正常水平,可引起机体活动障碍,此时就需要输血。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可算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出现场合包括了外科手术备血以防术中失血过多、严重贫血等等。输血可以针对不同血液成分(或称“血品”)进行输入,包括了全血(whole blood)、红血球浓厚液(packed RBC)、洗涤红血球(washed RBC)、白血球浓缩液(WBC concentrate)与血小板浓缩液(platelet concentrate)等,输血时必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要选择正确的输血方式。
  1 悬浮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血。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决定。2.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L,应考虑输注。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2 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悬浮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3 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全血的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合格;还要认真核对患者、交叉配合报告单和待输血液之间是否无误,包括患者和献血者的姓名、性别、ABO和Rho(D)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和抗球蛋白试验的结果、血袋号码、血类和血量等,并且应该有两人核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输血时应到患者床前核对病案号、患者姓名、血型等,确定受血者本人后,用装有滤器的标准输血器(滤网孔径约为170微米,总有效过滤面积为24-34厘米,可以滤除血液和血液成分制品中可能存在的聚集的血小板、白细胞和纤维蛋白)进行输血。
  血液临输注前在从冷藏箱内取出,在室温中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输用前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混匀,避免激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的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用的生理盐水。
  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用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输血初期10-15分钟或输注最初30-50毫升血液时,必须由医护人员密切注视有无不良反应。如果发生不良反应,须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负责医师及时诊治,同时通知输血科或血库做必要的原因调查。通常,输血不必加温血液。
  输血后将血袋保存于2-8℃冰箱24小时,以备出现意外情况时核查用。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逐项填写输血反应调查回执,并于输血完毕后第二天退还输血课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负责医师将输血情况记录在病例中。
  输血治疗被认为能给患者带来明显的暂时性好处。因此,输血原则上应输同型血,并作交叉配血试验,无红细胞凝集现象方可进行。输血疗法是尽可能在血型相同的个体间进行。在输血治疗前,血液一般已经过基本传染病化验,证实安全,才可使用。但没有绝对安全的血液,任何方式的输血疗法,都有可能产生感染和出现并发症之危险。输血治疗的决定并不依赖于相容性试验的结果,而是依赖于对患者输血需要的整体评估。
  总之,输血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每个环节上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因此,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输血原则,密切注意观察;而且只在确实需要时才进行输血决不可盲目滥用。
参 考 文 献
[1]李丽珍.浅谈科学合理输血[J].职业与健康,2003,19(3): 101.
[2]弓自玉.输血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6,123(31):289-291.
[3]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88-202.
[4曹俊泽.成分输血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1:51-5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