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回顾性的分析985例急性颅脑损伤的CT表现,对急性颅脑损伤的CT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旨在探讨急性颅脑损伤CT诊断的规律,以提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CT诊断
【Abstract】To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duce and summarize 985 accute injury of skull and brain’s CT vision,discuss the regulation of the accute injury of skull and brain’s CT vision,improve the cognize of accute injury of skull and brain.
【Key words】 acute injury of skull and brain CTdiaguosis of
急性颅脑损伤已成为急诊CT检查的主要病种,据笔者粗略统计占急诊CT检查的50%以上,由于急性颅脑损伤往往全都是急上加急的急诊,而绝大多数都是在下班后或节假日,CT诊断又需要迅速、准确、客观,而CT诊断往往都是低年资的大夫或技术员短时间内来完成,这时的工作量可能造成不能使临床满意、与病人家属产生纠纷、司法、交通部门不信任,甚至惹上医疗官司,本文回顾分析98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CT表现,旨在探讨急性颅脑损伤CT诊断的规律,以助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进一步认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乌苏辖区数家医院急诊科、外科来我科做CT检查的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资料,经筛选的阳性病例985例,其中男744例,女241例,年龄1-72岁,其中18-25岁382例(38.78%)。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例576例(58.5%),坠落伤201例(20.4%),打击伤99例(10.1%),跌倒伤51例(5.2%),其他58例(5.9%)。
1.2 临床主要表现:头痛681例(69.13%),恶心、呕吐188例(19.08%),头昏356例(36.14%),意识障碍212例(21.52%),其他还有一侧或双侧肢体受限、失语、抽搐、大小便失禁、脑积液鼻耳漏等。头面部有严重或明显挫裂伤者711例(72.18%),颅骨开放性骨折11例(1.12%)合并其他部位(如胸部、四肢、腰椎等)损伤者145例(14.72%),有休克史经抢救成功后来检查的65例(6.6%)。首次CT检查时间:有691例(70.2%),在受伤后1h内进行了首次CT检查,最长者为44天;486例进行了1-3次CT复查,最多一次复查过9次,有3例进行增强扫描。
1.3 CT扫描方法:采用PICKER-IQ xtra型全身CT扫描机。扫描条件:管电压125KV,管电流125MA,时间2-3s,矩阵512*512,窗宽85-100Hu,窗位30-55,常规轴位扫描,以OM线为基线,层厚10mm,重点部位进行薄层扫描,层厚5mm,层距5mm。根据临床需要部位进行了颅底、面部、颈部的CT扫描。
2 CT表现
2.1 头皮损伤856例(86.90%),主要有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和头皮撕裂伤,CT表现为头皮局限性、丘状密度增高影;帽状腱膜下血肿多见201例(20.41%),CT表现为头皮新月形弥漫性密度增高影,跨越骨缝;骨膜下血肿见见(8例),CT表现为头皮新月形较局限性密度增高影,不跨越骨缝;皮下积气55例,CT表现为点状、片状密度极低影;皮下异物32例,CT表现为多发点状密度极高影,手术证实有铁屑、沙子、碎玻璃等等。
2.2 颅骨骨折354例(35.94%),都是因暴力使颅骨结构改变。其中开放性骨折11例,凹陷性骨折27例,CT表现为颅盖骨局限性向颅内凹陷、碎裂,有15例骨片内陷超过1cm,最深1例达3cm,粉碎性骨折22例,CT可见颅骨多发骨折并有骨碎片游离;线样骨折(包括颅缝分离)251例,CT表现为颅骨骨皮质线样中断或颅缝明显增宽,且双侧明显不对称,相差均在1.5cm以上。颅骨骨折间接征象气窦积血、颅内积气53例,CT表现为窦腔内有高密度特质影充填并可见气液平面;颅内积气29例,CT表现为颅内多发点状、小片状密度极低影。
2.3 脑外血肿、积液和积气(脑膜损伤)273例(27.72%),主要是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内出血等等。
其中硬膜外血肿109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状、梭状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滑,内缘弧度与脑表面弧度相反,不跨越颅缝,占位效应较轻;急性硬膜下血肿77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带状或“3”字型密度增高影;慢性硬膜下血肿3例,均为60岁以上的老人,为迟发性病变,最长病史44天,平扫硬膜下积液1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2例,均为增强后确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9例,CT表现为相应脑池/裂、沟内线状或窄带状高密度影。
2.4 脑损伤269例(27.31%),以原发为主多见。其中脑挫裂伤191例,CT表现为脑内片状、斑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区,边缘模糊,有一定的占位效应,血肿直径小于1cm;脑内血肿97例,CT表现为脑内类圆形、不规则形高密度影,边缘较清,直径在2cm以上, 周围有环形低密度影围绕,有一定占位效应,并且12例血肿破入脑室系统,CT表现为脑室内高密度影,有5例“铸型”改变;外伤性脑梗塞 、脑萎缩共1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7例,CT表现为大脑为皮层与髓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内囊区或三脑室周围脑内单个和/或多个点状、小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界模糊或CT表现为正常而临床症状都很重。
2.5 颅脑损伤中有318例(32.28%)合并其他面部位损伤,主要有:眼眶骨折、眼球损伤、副鼻窦骨折、颧骨骨折等等,还有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46例:肋骨骨折、双肺挫裂伤、双侧胸腔积血、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骨盆骨折、肝脾肾损伤、腹腔积血等等。 转贴于
3 讨论与分析
3.1 大量资料表明颅脑损伤占多发性创伤的2/3至3/4[4],目前分类、分级方法法较多[1、2、3、4]。本文985例仅限于急性颅脑损伤;根据部位可分头皮损伤、颅骨骨折、颅内损伤等等[1、2、3]。
3.2 头皮损伤,主要有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和头皮撕脱伤[2、3],还有头皮裂伤、皮下积气、皮下异物等,本文列举985例颅脑损伤分析表明,头皮损伤856例,发生率很高(86.90%),且以帽状腱膜下血肿(201例,占头皮损伤的23.48%)为主,约48.50%头皮损伤者合并有颅骨和/或颅内损伤。颅骨损伤包括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1、2]。直接征象有骨折线与骨缝分离;间接征象有气窦积液与颅内积气。颅内损伤,包括脑膜损伤与脑损伤[2]。脑膜损伤以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与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脑损伤主要包括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脑室积血、外伤性脑梗死、弥漫性轴索损伤、迟发性脑损伤等。本文脑损伤的发生率为27外伤后脑颅CT平扫未见明显骨折及脑挫裂伤,建议:必要时复查31%,以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为主。
3.3 急性颅脑损伤,CT表现典型者诊断不难,表现不典型者应注意鉴别。
3.3.1 对于颅骨骨折特别是对不典型线样骨折、颅缝分离和颅底骨折的诊断一定要十分慎重,要认真阅片,结合平片、结合临床,必要时复查。
3.3.2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硬膜外血肿一般范围小,不跨越颅缝,边缘光滑,呈梭形,双凸形,内缘弧度与脑表面弧度丰反,多合并骨折,一般不合并挫裂伤,占位效应轻,多位于外力作用点的同侧;硬膜下血肿一般范围大,常跨越颅缝,边缘波浪状,呈新月带状,内缘弧度与脑面一致,多合并脑挫裂伤,一般不合并骨折,占位效应较明显,位于外力作用点同侧或对侧。
3.3.3 脑内血肿与颅骨内板下帖时应与凸度较大的硬膜外血肿鉴别:前者边缘不甚规整,周边境证常有水肿,与颅骨内板相交成钝角,且以最宽径与颅骨相帖。应与高血压脑出血鉴别,根据病史、外伤史、体征、症状应不难鉴别。这二者一定不能混淆,否则......
3.3.4 脑挫裂伤与出血性脑梗死:二者CT影像表现相似,但注意结合临床,也易鉴别。
脑挫裂伤者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多立即发生,出血点多且分散,常在外力作用点的附近或对冲部位;出血性脑梗死多无外伤史或外伤后数日出现,按一定的血液供应分布,出血点多在梗死区边缘分布[2、3]。
3.3.5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应根据临床、CT表现做出慎重的诊断,如一时难判断应建议复查或MRI进一步检查。
3.3.6 对外伤性脑梗塞、外伤性脑萎缩的诊断应在复查进再做出。本组病例中有16例,均是在24-48小时后复查时诊断的。
总之,急性颅脑损伤的CT诊断一般都不难,便对初学者来说,要十分谨慎,要认真不断总结阅片经难,熟知临床知识,反复与临床交换意见,不断提高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认识,使CT诊断更加符合事实。
参 考 文 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3-80.
[2]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董出版社,1996,138-152.
[3]吴在德.第五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7-295.
[4]乔义超.急诊医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99-103.
急性颅脑损伤CT诊断(附985例报告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