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5年1月治疗的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270例临床资料,并使用SPSS 10.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探讨绝经后子宫出血与发生子宫内膜癌及癌变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为49~70 岁,平均(59 ± 5)岁;患者子宫出血发生距绝经时间为1~22 年,平均为(10±6)年。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诊断性刮宫,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癌21 例(7.8%),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8 例(2.9%),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5例(1.9%),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14例(6.3%),子宫内膜息肉9 例(3.3%),正常子宫内膜213 例(79%)。
1.2 方法 对于文献比较公认的影响绝经后子宫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发病年龄、孕次、产次、绝经时间、子宫内膜厚度( 根据B 超检测结果)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1],分别与不同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进行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绝经时间、发病年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理分类与相关因素关系因素n子宫内膜癌腺瘤样增生非典型增生腺囊型增生内膜息肉正常内膜P发病年龄(岁)49~5515895284130<0.0556~6277 6 2 2 4 3 6063~7035611 2 2 23 绝经年限(年)1~516963285145<0.056~1571931325315~22306223215内膜厚度(mm)<5 82 2 1 0 0 1 78<0.015~15 110 7 3 2 6 3 89 >15 78 12 4 3 8 4 47
2 结果
由表1可知,患者子宫出血的发病年龄越大,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率越高:49~55年龄段发病率为10%(16/158),56~62年龄段发病率为13%(10/77),63~70年龄段发病率为23%(8/35);而年龄越小,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发生率越高。本资料中子宫出血患者最大年龄为70岁,而文献报告70岁以上绝经妇女子宫出血病例也比较多见,诊断为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能性也非常大[1],推测认为此情况是由于城镇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差异的特殊性,人口平均年龄较低、部分年龄较大患者放弃就诊所致。资料显示发病年龄相对较低。
对于绝经年限1~5年、6~15年、15~22年发病率分别为6.5%(11/169)、18%(13/71)、33%(10/30),绝经时间越长发生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能性越大;特别提出的是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密切相关,统计学有意义,对<5 mm、5~15 mm和> 15 mm 3 组,结果发生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几率分别为2.4%(2/82)、6.3%(7/110)和15.4%(12 / 78)。 3 讨论
3.1 绝经后子宫出血临床上非常多见,在目前普遍重视的情况下,使不少子宫内膜癌患者得以早期诊断[2]。但是也要正确认识不要盲目夸大,甚至将其与子宫内膜癌等同。本研究中,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患者,79%(213/270)的子宫内膜并没有发生异常。重要的是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和解释宣传。
3.2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转变为癌的可能性很大,文献报道腺瘤样增生、不典型增生转变为癌需要1~5年,发生率高达25%~50%[3],所以应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且早期发现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根治率高。所以与以往研究不同,本资料着重分析的是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在绝经后子宫出血和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相关高危因素中,本研究的结论与主流文献研究结果相符,显示绝经年限、发病年龄、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呈正相关,特别是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与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以<5 mm、5~15 mm、>15 mm划分子宫内膜厚度的方法,结果发现,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分别为2.4%、6.3% 和15. 4%,我们的结果也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4]。因此,我们认为在确定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原因时,更应重视对子宫内膜的厚度的监测[5]。鉴于在本文中有2例60岁以上患者B超显示内膜菲薄(2.7 mm、2.9 mm),诊刮组织极少,病检报告为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子宫标本证明已侵入浅肌层。所以我们认为对于绝经年限长、年龄大的老年妇女,一旦发生绝经后子宫出血不论内膜厚度多少都应高度警惕,及时就诊,认真反复检查,以免漏诊及延误治疗。
3.3 鉴于在270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中有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14例(6.3%),子宫内膜息肉9 例(3.3%),所占比例较大,且有3例在药物治疗后17、23、27个月转变为腺瘤样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癌前病理发生率2/23,癌变率1/23;还有1例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可见腺囊样增生、腺瘤样增生、内膜息肉数种病理改变并存现象。这种变化可能为子宫内膜在雌激素长期持续刺激作用下, 逐步由腺囊样增生演变为腺瘤样增生, 后演变为不典型增生, 进而发生内膜癌的不同阶段也可能与各部位内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多少不同有关[2]。上述观察结果支持一些病理学家认为绝经后腺囊型增生癌变机会较多的观点。因此,可以认为绝经后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子宫内膜息肉虽然不是癌前病变,但有转变为癌前病变的倾向,应积极治疗、密切随访。
【
参考文献
】[1] 周亚珍.68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原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6):469.
[2] 韩殿存.子宫内膜增生25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29(9):555.
[3] 林崧.妇产科病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41.
[4] 吴鸣,沈铿,郎景和.绝经后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7):487489.
[5] 肖琳 孙爱军,朱洪全,等.宫腔镜检查在诊治绝经后子宫出血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