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戕害者:黑鹤小说中对工业科技破坏自然生态的批判
(一)对工业科技破坏自然环境的忧虑
大自然以它神秘而雄伟的力量创造出生命与人类。人类同其他生灵一同在地母的襁褓中汲取营养并渐渐长大,世间万物无不是在“自然母亲”的养育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作家黑鹤热衷于描写和赞美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大自然简直是美不胜收的。那高山、草原、河流、森林、荒原,那天空、云朵、太阳、雨露、星辰,这所有的一切,都美得让人窒息,心旌荡漾。黑鹤描写着这样的大自然,抒发着对大自然的无限爱恋与敬意。他作品里的牧民和动物们,在大自然的恩泽下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大自然提供了万物生存的一切条件,并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然而,人类却首先背叛了自然母亲。黑鹤在作品中心情沉郁而凝重地描写了人类对自然的背叛。又岂止是背叛呢?人类竟然举起屠刀,砍向自然的身躯,让她血迹斑斑,伤痕累累。
1.汽车横行:衰败了的草原自然环境
大自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的修复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对她的破坏却不需要多少时日,片刻就能造成绝望。人类如在癫狂病态中一般,肆意地砍伐树木,阻断河流,修大坝,挖煤矿,放牧牛羊,结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污染,森林萎缩了,草原退化了,河流干涸了,山峰光秃了。大自然的美和诗意,就这样一点点消失在人类的狂欢里。像黑鹤这样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的作家,怎能不痛心疾首?黑鹤在小说《阿吉奈敖包下的狐》中,描写了利欲熏心的人类糟蹋草原、破坏自然的图景。看到别人在自家草原上开发旅游景区赚了钱,巴特尔的儿子也跟风将自家的草场改造成了景区。由于巴特尔的草场就在敖包山的山脚下,而游客都愿意去敖包山上看看风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巴特尔儿子的风景区游人如织,这些游客“几乎将他家的草场踩平。”①巴特尔不忍心看到自己的草场被儿子糟蹋,一气之下和老伴回到旗里去住。在脱离父亲管束后,巴特尔的儿子愈发放肆地靠着祖上传承的草场搞旅游,仅两个月他就买了大皮卡车,他还开着大皮卡车和朋友们在自家草场上越野。“冬天还好,草皮已经冻硬,又有厚厚的雪保护,在夏天草地被这种重型皮卡碾过之后,草皮会直接被掀开,很久也不能恢复,那些辙印就像一道道被利刃切开的巨大伤口。”②皮卡车带给草原的伤痛是旷日难平的,而游客在草原消费后留下的无数垃圾无疑使得惨遭破坏的草原环境雪上加霜。急功近利的景区老板根本没有精力去妥善处理游人丢下的垃圾,他们干脆将垃圾“直接从河岸上方的巨石投下去,除了成堆的塑料和各种生活垃圾,发出恶臭的是那些餐饮垃圾。
....................
(二)对工业科技损毁生态系统的反思
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有赖这一系统,各种生命形态得以彼此依存,共同发展。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胪陈事实,清晰地描述了生态系统内部生命间组成的环链。她写道:“这个环链从浮游生物的像尘土一样微小的绿色细胞开始,通过很小的水蚤进入噬食浮游生物的鱼体,而鱼又被其它的鱼、鸟、貂、浣熊所吃掉,这是一个从生命到生命的无穷的物质循环过程。”②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无论大小,它们都是这条生物环链的重要一环,都享有在环链中应该享有的生存的权利,也应当守护好这条环链的和谐与稳定。在小说《黑焰》中,作家黑鹤写到草原上野兔繁衍的问题:“这种动物的繁殖速度快得惊人,假如让这些看似弱小的啮齿类动物的幼崽全部长大,对草原来说将是一次可怕的灾难,它们只要一时兴起,就会将整片草地啃成一片荒漠。不过,这也正是食物链的一次有机的循环,在那一年,以鼠兔为食的食肉动物的数量也多了起来,天空中因为翱翔着众多的草原鹰而显得十分拥挤……”③这,就是一个神奇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可以保护所有的物种年复一年,生生不息。与之对应的,是生态系统惨遭破坏的情况。对此,黑鹤的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的描写。黑鹤的小说真实重现了工业与科技入侵草原的过程,讲述了煤炭的滥挖滥采、公路建设等行为给草原生态系统带来的严重影响,探究草原生态危机的根源和后果等重大问题。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小说中的生态意识研究
二、野兽与魔鬼:黑鹤小说中对人的异化现象的批判
(一)人类中心主义作祟:掠夺占有自然的疯狂欲望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人凌驾自然之上的价值观,它把人类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资源看作是人类发展中合乎情理的一种必然。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类的理性获得了高度发展,紧随其后的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提升了人类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能力,在这种情势下产生了唯欲望主义、唯发展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他无比推崇科学的力量,他认为科学可以在认识自然规律中起主导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论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则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里的‘我思’即为一个对一切都具有怀疑性并思考着的主体,进一步彰显了人的理性的决定性作用。”①这些论说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历史作用,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人类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获取更先进的技术,掠夺自然的欲望也与日俱增,而这种欲望倘若得不到适时地控制,人类必将走向危亡。
欲望原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属性,历代哲学家都在不断地探索着人的欲望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将人的欲望需求像金字塔一样逐层叠加。首先是生理的欲求,表现形式是人在衣食起居方面的满足;其次是安全欲求,人类需要安全感去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在生理欲求满足的保障之下进一步获得满足;然后是交际欲求,这一欲求促使人在沟通、交流中和谐相处,在生活中找到心灵的“避风港”;再次是尊重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的欲求,这是人的最终价值实现。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生理需求是人实现其他欲求的基础,寝食不安无法保证生活的继续,在生理满足之后,人类才有了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丰富精神世界的需求。
......................
(二)对生命失去敬畏:役使屠戮动物的铁石心肠
伴随着风起云涌的动物保护运动,动物权利理论应运而生,1789 年,边沁在其《道德与立法原理》中提到:“一个行为的正确或者错误,取决于它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的多少;动物能够感受苦乐。因而在判断人的行为的对错时,必须把动物的苦乐也考虑进去。”③边沁第一次明确地把道德关怀运用到动物身上,施韦泽则第一次把动物纳入了伦理的范围,他认为:“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地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④彼得·辛格在《动物解放》中大胆揭露了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肆意剥夺动物自由生长的权利,给动物带来伤痛,他认为动物与人类一样,同样能够感知疼痛,承认动物具有感知能力并且尊重动物生存的权利是人类尊重生命的高度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深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与现今世界的生态意识是相关联的。《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孟子在《孟子·尽心上》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在《正蒙·乾称篇》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清朝时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一封家书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郑板桥在信中说,‘天地生物,一蚁一虫,都心心爱念,这就是天之心。’人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所以他说他最反对‘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⑤这些古代名家的话语都旨在强调人与自然万物都共生于自然当中,其他物种与人一样都有权在自然中自由生长。令人痛苦,乃至绝望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走进当代的人类,却失去了这古朴而高明的生态意识,在发展的高速路上日渐忘却了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人类开始肆意役使屠戮动物。黑鹤在小说《狼谷的孩子》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塔拉驾车撞伤了一只母狼,为了防止母狼逃跑他特意用刀挑断了它的筋,他用这样一只已经动弹不得的母狼做诱饵,吸引在这片草原上的公狼出现。一旦公狼靠近母狼,塔拉就开足马力驾车追狼,等到狼筋疲力尽的时候,他就把狼撞死。用这个方法,塔拉一连杀死 7 匹公狼,最后又一棒打死了母狼。从此以后,这片草原上再也没有狼群出没了。当天晚上,老牧民扎布与塔拉在毡包里争论,扎布愤怒地高喊“狼不会再有了”,“不会再有了就不会再有了,会怎么样呢?”①黑鹤在这部小说中,揭露了人类的自私和凶残,有力地批判被各种欲望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支配着的劫掠行为,他指出,正是人类的这些野蛮行径,造成了大自然中“不再有了”之后“会怎么样”的问题。当人类异化为冷酷无情的杀手,不再敬畏什么,不再怀有感恩之心,高举起屠刀,毫不留情地肆虐地砍向动物的时候,即是巨大生态灾难的开始,那将带来大自然失去平衡后不可逆转的暗黑世界。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小说中的生态意识研究
...............................
三、遗失之境:黑鹤小说中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现状的忧虑..33
(一) 生活方式彻底改变.......................33
1.出行方式的变化.................................34
2.生活空间的转移.......................36
3.定居点的设立..............................38
(二) 传统风俗和语言逐渐消亡...............................40
1. 即将消逝的鄂温克语..............................................................40
2. 正在消亡的鄂温克驯养和狩猎文化.................................. 42
3. 民族集体记忆的忘却..........................................44
四、 深情地凝望:黑鹤小说的创作走向...............................46
(一) 日渐完善的生态意识书写................................46
(二) 文学表达样式的丰富........................................47
(三) 为草原牧羊犬著书立说........................48
结 语................50
四、深情地凝望:黑鹤小说的创作走向
(一)日渐完善的生态意识书写
在黑鹤前期的作品中,他通过描写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竞争、对峙、较量,来表现大自然的深不可测,赞美生命的勃勃生机。在《静静的白桦林》中,猎人巴图由于自家猎场闯入了狼,使得他错失一副上好的鹿茸,他趁母狼去觅食的时候用猎刀将小狼的脑袋割了下来。巴图这样做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他只是为了惩罚母狼,警告它离开这片猎场。在这些作品里,黑鹤热衷于表现兽的野蛮和人的冷静,兽和人都带着一股让人陌生的、蛮荒的气息。而在他后来的作品里,这种野蛮原始的味道虽保留着,但是又增加了新的元素。黑鹤从早期一名自觉、天生持有生态精神的作家,成长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拥有更加系统、完善、厚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的生态文学作家。
“动物有它自己的生存权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应受到尊重,甚至大自然中的一切,包括山脉、河流、天空、大地在内都体现了宇宙间的一种神圣的和谐,他们的存在都应受到尊重,它们的完整性、稳定性都应受到维护,即使人类迫不得已损伤到它们时,也应该怀着敬畏之心,谨慎为之,这种‘保护’是无条件的、超功利的,并且已接近了信仰和审美的境界。”①这段话,可以用来概括黑鹤的小说中传递出来的情感基调和生态意识。
....................
结语
生态意识,即构造一个平稳、健康、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共生,彼此敬畏。黑鹤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而鲜明的生态精神,传递出进步而成熟的生态意识。黑鹤童年的独特经历以及他与鄂温克族的宝贵缘分,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众所周知,蒙古族久居边地,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千百年来传承的游牧生活使得其文化中对自然的亲切程度要高于城市中的人。黑鹤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以动物为主角,他笔下的动物都是充满感情和力量的生命体,荒野气息的释放使得故事充满了传奇性。黑鹤一方面将动物放置在现代化背景下,通过对它们离奇曲折的命运和不幸遭际的描写,去体玩味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复杂关系与情感。荒野中的动物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照到了人类自身。
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认为:“生存就是一种冒险——为实现对生命的爱并获得更多的自由;这种爱和自由都和生物共同体密不可分。这样一个世界,或许就是各种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①黑鹤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极具代表性的异化人,用以揭露人在异化后的极端自私与残暴,比如《黑焰》中盗猎藏羚羊的歹徒、《叼狼·疾风》中将负伤的猎犬抛于荒野的狗厂老板,《驯鹿六季》中用鹿角做栅栏的的黑人和《鬼狗》中用极变态的手法虐待鬼狗的黑人。借助这些反面描写,黑鹤在作品中极力宣扬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发展规律的理念。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