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概述
(一) 灾难与灾难报告文学
要理解“灾难报告文学”,首先需要对“灾难”的定义加以说明。所谓灾难,就是指自然的或人为的能够对生命造成重大伤害的一种巨大破坏力。灾难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破坏力强等特点,其威力远远超出了社会和人类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围,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一般可分为三类,即自然灾难、人为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难主要是指由自然界中的异常现象而导致的灾难,如洪水、地震等;人为灾难也可称之为社会灾难,主要是指由人类的不当操作和破坏而引发的灾难,如矿难、大爆炸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突发性的、危害社会公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其起因一般较为复杂,如非典、新冠肺炎等。这些灾难事件虽然性质不同,但都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本文探讨的灾难事件主要是指自然灾难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即那些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自然灾难和重大传染性疾病。因此,以大地震、大洪水、大冰灾以及大瘟疫等灾难事件为创作内容的报告文学作品,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灾难文学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灾难文学是指那些以灾难事件为表现对象并能够传达出一定灾难意识的文学作品。所谓灾难意识,是指灾难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反思意识、敬畏意识以及人文精神等内涵。也就是说,狭义的灾难文学是指那些以灾难事件为表现对象,并且能够关注灾难情境下人的命运、审视灾难面前的人性、挖掘灾难发生的原因、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国人的防灾减灾意识的文学作品。广义的灾难文学在外延上则更为宽泛,它包含了一切和灾难事件相关的内容。所以,宽泛来说,一切以灾难事件为表现内容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展现灾难的惨烈,介绍灾后救援和重建情况,还是聚焦灾难中的人,反思灾难事件,都可称之为灾难文学。本文所论述的灾难报告文学属于广义的灾难文学的范畴。这是因为,报告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式,它强调真实性和新闻性。因此,面对一场灾难,报告文学更注重事实的呈现,它要把灾难的前因后果以及后续的救援行动,包括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快速、如实地展现出来,而灾难意识的传达并非其首要任务。因此,只要能够真实呈现灾难事件的报告文学作品都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
.............................
(二)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发展史
灾难始终与人类社会如影相随。人类的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不断承受和抗争灾难的历史。文学是人学,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文学必然会关注和书写灾难。灾难是文学创作永恒的母题,催生了《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等诸多经典作品。虽然与西方相比,中国缺少大的灾难文学,但灾难依然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写作内容。《尚书》《诗经》等作品对战乱、地震的描写,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现代文学中对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描写,都显现出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灾难报告文学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在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人们过着颠沛流离、水深火热的生活,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的报告文学作家更多地关注民间的苦难和百姓的疾苦,夏衍的《包身工》就是这样的作品。萧乾的一组大型特写《流民图》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以自然灾难事件为写作题材的报告文学。萧乾在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 1935 年夏天,鲁西、苏北地区遭遇洪水灾害,千百万灾民在洪水中挣扎的悲惨情景,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国民党统治者的抨击,表现了一位作家的正义和良知。司马长风说,《流民图》“写黄水的恐怖,灾民的惨象,直烙人心,是历史的名篇,也是文学的杰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尤其是文革十年,报告文学大都是歌颂性报告。由于一些暴露性题材和灾难题材可能会起到消解政治教化和理想宣传的效果,因而这些内容很少出现在报告文学作品中。即便有,基本上也都是宣扬抗灾救灾的英雄事迹。“1950 年 4 月 2 日中央政府新闻署就专门下达过‘关于救灾应立即转入成绩与经验报道’的指示,要求尽量淡化灾情,强化抗灾英雄事迹的报道。”[2]这既是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是对报告文学创作的限制。这期间产生的灾难报告,如《战斗的唐山》《战地红衣》等作品,其关注点多为抗灾救灾英雄事迹、阶级斗争、生产革命以及人定胜天的精神等内容,明显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研究
二、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精神内涵
(一) 歌颂典型人物,弘扬英雄精神
“时代不乏英雄,缺的是对英雄的用心倾情抒写,缺的是以文学的方式不断礼赞英雄,歌颂崇高。在塑造英雄方面,我们的作家正大有可为。”[1]塑造新时代的英雄典型,应当成为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价值追求与重要使命。国家和民族需要英雄,人民亦呼唤英雄。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在和平安定的年代,都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灾难造就英雄。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事件中,总是有人挺身而出,这些人就是时代的英雄、国家的楷模和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英雄事迹及其身上崇高的精神品质,鼓舞和激励着人们的心魄,值得被记录和书写。
报告文学对抗灾救灾过程中英雄人物的倾情书写,构成了一部有关灾难的民族英雄列传。阅读新时期的灾难报告文学作品,最能打动读者的就是那些在灾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那个倒在非典一线再也没能站起来的女军医李晓红,那个一直牵挂着病人的白衣战士叶欣,那个与病毒勇敢搏斗的检验师丁丽新,那个有着大爱情怀的女警花蒋敏,那些在地震中挽救他人生命的英雄少年,那个身患渐冻症却无比坚定的“铁人”院长张定宇,那个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中国人民的院士钟南山,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民众……报告文学作家将大量的笔墨对准灾难事件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聚焦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弘扬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北京保卫战》中,一位和 SARS 病毒打交道的“勇敢女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病毒检验师,丁丽新在没有严格防护措施和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开始了与 SARS 病毒的博弈。面对超级病毒,丁丽新是恐惧的,因为她要在一个狭小的密闭空间里与病毒进行面对面的作战,她所承担的危险要比其他医护人员大十倍百倍。但她没有退缩。在一次实验过程中,丁丽新的口罩不小心滑落,碰巧一例烈性病毒发生泄露,她意外地将自己暴露在极为危险的处境之中。但为了不使实验中断,她一直坚持到检测完成,因为她知道病毒实验的结果对非典一线的重要性。与那些战斗在抗非一线的医护人员相比,这些病毒检验师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但在非典严重肆虐北京的那段时间里,丁丽新与 SARS 病毒进行了 1000 多次的生死搏斗。病毒检测人员与病毒的较量是北京疫情阻击战中最为壮丽的篇章之一,我们应当铭记他们的名字!
...............................
(二) 审视灾难事件,彰显反思精神
新时期以前,中国的灾难报道,不论是新闻媒体的表述还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写作,都更加突出政府的抗灾救灾行为,歌颂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抗灾救灾胜利的伟大奇迹,而对灾情的严重程度和人员伤亡情况却避而不谈。这也许有利于激发民众的爱国爱党之情,但对灾难的真实反映和深刻反思显然是有所欠缺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当时的新闻媒体只是以“缩小了的灾难,放大了的人”的模式对全国人民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有关事迹进行了报道。地震发生后不久,也出现了一些报告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将关注点放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灾区人民人定胜天的精神以及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上,很少关注地震灾害和受灾群众,更缺少对灾难的反思。1977 年人民文学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集《唐山来的报告》,所选作品无不描写了唐山、丰南抗震救灾斗争中的英雄事迹,带有很明显的政治和时代色彩。
“歌颂是公共灾难的文学书写中趋近真善美的合理表达方式。但歌颂不是煽情的美化、盲目的乐观和虚假的谄媚,应建立在悲悯和反思的基础之上。”[1]面对灾难,作家应当去歌颂灾难中展现出的真爱善,向社会传递力量,以激发和鼓舞更多的人,化悲痛为力量。但显然,只有歌颂是远远不够的。作家应该在客观理性看待灾难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和思考灾难事件。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灾难题材报告文学写作中存在的美化灾难事件以及反思意识和批评精神缺失的问题。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中的部分作品不仅如实地呈现了有关灾难事件,而且反思了灾难,思考了人性、命运、社会、自然等问题,彰显出一定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研究
..............................
三、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叙事策略 ............................... 26
(一) 叙事视角:多元叙事视角的融合 ................................... 26
1. 全知视角 ......................................... 27
2. 限知视角 ................................... 28
四、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价值与不足 .............................. 43
(一)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价值 ..................................... 43
1. 文学价值:拓展写作空间,提供经验借鉴 .................................. 43
2. 新闻价值:传递灾难信息,进行深度报道 ................................... 45
结语 ................................. 59
四、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价值与不足
(一)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价值
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学价值,灾难报告丰富了报告文学的写作题材,拓展了报告文学的写作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二是新闻价值,灾难报告文学能够较为迅速地反映灾难事件,传递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与报道。三是历史价值,灾难报告文学具有记录灾难历史、留存灾难记忆的重要作用。四是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社会价值表现为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介入以及文学对社会的重返;政治价值表现为弘扬主旋律,引领正面的舆论方向,展示国家形象。
1. 文学价值:拓展写作空间,提供经验借鉴
自钱钢《唐山大地震》问世直至今日,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这期间产生了很多灾难报告文学作品,但真正优秀的作品不过几篇。不少灾难报告文学作品都是面对灾难的应激之作,其文学价值不是很高。从整体创作情况来看,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在新闻、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价值明显要大于其文学价值。但灾难报告文学毕竟是一种文学样式,其文学价值不能忽视,需要我们客观理性地看待。
灾难报告丰富了报告文学的写作题材,拓展了报告文学的写作空间。相对于小说等文学样式,报告文学肩负着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报告文学作家必须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触觉,及时把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重大社会事件一直都是报告文学的重点关注对象,灾难性事件毫无疑问应该属于这一范畴。但由于灾难事件比较特殊,所以它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在新时期以前,不仅仅是报告文学,各种文学体裁对灾难的表述都不多见。正因如此,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敢于突破当时的禁区,触及了其他作品很少触及到的悲壮题材。关于灾难与毁灭,关于生与死的挣扎,关于人性的丑陋与光辉,关于救赎的渴望与拯救的艰难,关于爱的温暖与传递,这些内容都能在这部作品中读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不仅弥补了我国灾难写作的空缺,也丰富了报告文学关于人情温暖、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生态、关于人性的思考,在横向上拓展了报告文学的写作空间。
...............................
结语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报告文学对洪水、非典、冰冻灾害、大地震、新冠肺炎等灾难事件的不断书写,灾难报告文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本文以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为研究对象,主要梳理了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发展脉络,论述了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精神内涵和叙事策略,总结了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价值与不足。
从精神内涵上来看,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一方面继承了此前灾难报告文学塑造英雄人物、弘扬英雄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与此前灾难报告文学截然不同的特点,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家正视灾难,审视灾难,思考灾难,通过作品传达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强烈的反思精神以及鲜明的社会担当;二是通过对人类生命以及自然生命的关注,彰显出生命至上、生命平等、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
从叙事策略上来看,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类型,丰富了作品的叙事手段以及文学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首先,在叙事视角方面,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融合了全知视角、限知视角以及转换视角等多元视角,使作品的真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其次,在叙事结构方面,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通过灵活运用线型和非线型叙事结构,增强了叙事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在叙事类型方面,“大叙事”和“小叙事”交相辉映。面对灾难题材,报告文学作家主要是以宏大的国家叙事来完成对灾难的书写,也有部分作家以灾难事件中的“小插曲”为切入点,以“小叙事”的方式来表现灾难。
从价值与不足上来看,一方面,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具有文学、新闻、历史、社会以及政治等诸多方面的价值。灾难报告文学丰富了报告文学的写作题材,拓展了报告文学的写作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这体现了它的文学价值。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不仅能够传递灾难的有关信息,还能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与报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具有记录灾难历史、留存灾难记忆的重要历史价值。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实现了文学对社会的重返,这是其社会价值的表现。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对主旋律的书写和弘扬,不仅能够引领正面的舆论方向,而且还能展示国家形象,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另一方面,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还存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品比较浅显,缺少一定的深度;二是缺乏文学性,作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报告多,文学少”的问题;三是创作趋同,这不仅体现为创作内容的相似,也体现为表现手法的相似。灾难报告文学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