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和”理想与现实“应物”之间——《应物兄》的知识分子叙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35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篇论文主要抓住“太和”与“应物”两个关键词,围绕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进行探究,力求从“太和”研究院建立失败的表象中深层次探究其失败“原因”。论文主要从“太和”理想、政治与商业资本冲击下的理想失落、知识分子们的“应物”方式和执道应物的困境与可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 “太和”理想

第一节 太和研究院与“太和”意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儒学在中国大陆地区渐渐回暖,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以及一些港台地区的《论语》读本出版发行后受到大陆读者的追捧,并逐渐出现民间“儒学热”的现象,民间“儒学热”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学院学者关注和研究儒学,一批海内外的新儒家也在这一时期致力于推进儒学新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儒家和学者研究儒学的热度依旧不断增加。
《应物兄》这部小说就是在新世纪儒学研究热的背景下展开叙事的,小说在开篇就提到,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得知海外儒学大师程济世即将回国讲学的消息后,有意聘请程先生到济州大学任职,所以准备建立儒学研究院。“太和”是儒学大师程济世先生为即将建立的儒学研究院起的名字,所以“太和”的浅层含义就是:济州大学建立儒学研究院的事情。在小说《应物兄》中,上至济州政府,下到济州大学以及各方商人都要共同完成建立“太和”儒学研究院这一理想。
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注重对于人或事物的命名,因为名字往往蕴含深刻的寓意,所以命名是极为郑重和讲究的事。《红楼梦》中寓太平之意的“太平县”、寓安宁繁盛的“宁国府”等都体现出名字的美好寓意。有时为了寻求好的寓意还会改名,元代泰和县改“泰”为“太”更名为“太和县”(今隶属安徽省阜阳市),故宫里最大的宫殿金銮殿在清代时被改名为“太和殿”。《应物兄》中即将建造的儒学研究院也被命名为“太和”,自古到今人们对于“太和”二字似有偏爱,可见这两个字被运用在起名字上是极为讲究的。
小说中“太和”研究院这个名字是现居美国的世界著名儒学大师程济世所起。在《应物兄》中,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请程济世为研究院起一个名字时,程先生先是从《易经》“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①谈起,接下来谈及他不太认同朱熹对“太和”的看法,他更认同张载的意见。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将《易经》中的“太和”二字理解成“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②,张载说到:“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③朱熹的解释只把“太和”解释为一种天地间的冲和之“气”,而张载的阐释使“太和”有了形而上层面宇宙论的维度,“太和”成为宇宙万物本原,张载从“万物一气”、宇宙本体论的角度阐释天地万物的和谐,对儒家“和”的观念进一步发展④。张载对“太和”二字做了进一步的推进研究,将“太和”上升到“道”的高度。“太和”二字曾被汤一介先生理解成“普遍和谐”之意,它包含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层面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⑤,因此“太和”可以理解为事物运动变化中整体和谐统一的状态。
.......................

第二节 应物兄与“太和”
“太和”二字不仅代表着济州大学建立儒学研究院的学术建设,而且与牵涉出来的知识分子也有密切关系。应物兄作为济州大学筹建“太和”研究院的副院长,“太和”研究院的建设寄寓了他研究和发展儒学的学术理想。
应物兄是济州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儒学研究的教授,他曾经在哈佛大学访学时跟随海外儒学大师程济世先生学习过一段时间,是当代儒学家。与古代儒学家不同,应物兄在研究传统儒学思想的过程中对于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也有很多涉猎。应物兄从国外访学归国后,就完成了一部《<论语>与当代人的精神处境》的著作,从这本书的名字来看,应物兄关注的是传统儒学思想与当下现实世界的链接,应物兄挖掘的是传统儒家思想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应物兄敬重孔子,在他眼里孔子的价值与苏格拉底、柏拉图、耶稣、佛陀等人相比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他对儒学在当下的发展一直抱有信心。但是这本书在市场经济运作之下被改名为《孔子是条“丧家狗”》,充满炒作意图不尊重儒学研究的出版商季宗慈已经让他尝到学术理想的失落感。
应物兄被葛道宏校长指派筹备儒学研究院后,重新燃起了发展儒学的希望,筹建研究院这件事不再被他单纯地当作一项普通工作,而是一项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学术理想的事业。在应物兄看来,儒学研究并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学科”,一直以来既非史学、文学,亦非哲学,没有学科建制的儒学研究就像“孤魂野鬼”①一样,始终算不上真正的学术。但是,建立儒学研究院将开启中国人文学科历史的新篇章,这是一件对高校学科建设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成立儒学研究院后就有希望实现应物兄的新目标,即“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成立一个儒学研究系,一个正式纳入学科招生计划的儒学系”②。应物兄希望儒学研究可以成为真正的学术不再是孤魂野鬼,不再因没有学科归属而不伦不类。
.....................

第二章 政治与资本对文化的挤压渗透

第一节 政治权力对“太和”院的干预
在小说《应物兄》中,“太和”研究院的筹备工作堪称一场声势浩大的“表演”,这本该是一次济州大学内部的学院建设工作,却也被栾庭玉等官员当成政治资本,被校长当成高校建设资本。儒学研究院筹建工作的重心渐渐向探寻程家旧址和“仁德路”①转移,正是因为受到了来自“权”的干涉,所以为实现儒学复兴的研究院慢慢淹没在为留美归来的儒学大师程济世建立故居的工作中。
一、政府“官”权干扰
《应物兄》中呈现出来的儒学研究院的建立,已经不再局限于高校学院层面。不仅仅是济州大学关心着儒学研究院的建立,政府层面的领导们对于儒学研究院的建立也是十分上心。省政府对济州大学成立儒学研究院一事极为重视,准备为建立儒学研究院拨款,所以政府必然将参与到儒学研究院的筹备工作中来。
在政界,对“太和”研究院建设工作干预最多的要数栾庭玉。栾庭玉是八大副省长之一,主要负责教育、卫生、科技、环保、城市管理和交通②等方面的工作,副省长的职权让栾庭玉在“太和”研究院的筹备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发言权。济州大学是省部共建的学校,建立儒学研究院需要获得省政府提供的部分建设资金,因此在建立儒学研究院的过程中,济州大学需要在省政府省领导的指示下开展建设工作。济州大学原本是要建立一个纯粹进行学术研究的儒学研究院,但是在政府“官”权的干扰下,慢慢就展现出为程家建私宅的意图。程济世此次归国除了要在济州大学出任儒学研究院院长一职外,还有寻得程家旧址的心愿。寻得程家旧址就有极大可能争取到程济世,所以栾庭玉对于程家旧址的找寻和恢复工作表现得极为关注。在建立儒学研究院的过程中,政府“官”权对找寻程家旧址和重建程家大院有一定的引导性。在这种政府“官”权的干扰下,建造过程渐渐与建立儒学研究院的初衷有所背离。济州大学学者在会贤堂召开筹备儒学研究院的大会时,栾庭玉也要专门抽出时间去旁听并提出指导建议。栾副省长要求程家大院旧有的格局,旧有的布置,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花甚至屋子里的摆设都要复原。程先生母亲生前所心爱的青铜美人觚遗失多年,当程济世表示想寻得此物时,栾庭玉代表省委省政府表态:无论如何,都会不惜一切代价找到这只觚①。栾庭玉指示程家院子里原有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②等都要想尽办法复原,程家旧居室内屏风上裱贴的《夜宴图》找不到真品也要用仿制品装点上,还要找个胖丫头,甚至连门槛上的猫洞也要照原样保留。无论是旧宅里的虎皮墙和“太和春暖”的牌匾,还是院子里的长廊和太平花,都要想尽办法在重建的程家大院里配齐。正是在这种来自政府政治权力的“引导”下,“太和”研究院的工作向重建程家旧宅倾斜。
............................

第二节 从“太和”院到经济链

一、“太和”集团与城市利益之网
“太和”研究院的筹备渐渐脱离学术建设的初衷,而与济州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围绕济州城市建设这一目的,济州各方资本势力为了谋求一定的利益纷纷参与其中。建立“太和”研究院的工作,在栾庭玉省长的默许下悄悄变成了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居伊·德波认为“‘城市规划’就是通过资本主义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拥有,而顺其逻辑发展成绝对统治的资本主义”②,所以“太和”研究院和程家大院的建立过程中必然有资本的主导和参与,资本力量势必要通过城市规划谋求利益。商业资本的出发点始终是要以商业价值和商业利益为出发点,在这众多商业资本的介入下,承载儒学复兴等理想的“太和”研究院终难逃轰然倒塌的结局。
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的联手将资本利益集团进一步扩大化,也使“太和”研究院的筹备工作变得更加商业化。国外大资本家黄兴刚一到济州就参加了一个高层秘密会议,济州的铁梳子、葛道宏、陈董和黄兴单独开了“四巨头会议”,黄兴、铁梳子和陈董都是商业资本家,虽然具体的会议内容作品中并未涉及,但是汪居常用“开罗会议”比喻这次会议,足以暗示出他们与济州大学校长葛道宏的这次会谈极有可能是关于利益切割的会议。最终葛道宏的秘书小乔揭示出:“太和”不仅指太和研究院,也指太和投资集团,是由黄兴、铁梳子和陈董共同出资建成的投资集团。集团当下主要负责的是胡同改造,未来将参与老城区的改造。未来“太和”研究院将被称为“太研”,太和投资集团将被称为“太投”。③小乔说的这一番话彻底揭露了“太和”研究院身后的旧城改造项目,“太和”研究院在商业资本的介入下散发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在“太和”理想与现实“应物”之间——《应物兄》的知识分子叙事

................................

第三章 “应物”对理想的消解 ........................ 36
第一节 “应物”的含义 ............................ 36
第二节 “言”之“应物” ............................ 38
第四章 执道应物与精神坚守的困境及可能 ............................. 53
第一节 坚守信念的老辈知识分子 ................................... 53
一、入世者的坚守 ............................... 54
二、隐退者的坚守 .................................. 57
结语 .......................................... 68

第四章 执道应物与精神坚守的困境及可能


第一节 坚守信念的老辈知识分子
在《应物兄》里,老一代知识分子基本上出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当时学界内的主要知识分子,他们经历了多半个二十世纪一路走向二十一世纪,成为新世纪中的老辈学者。老辈知识分子经历过战争年代,见证过新中国成立的艰难与不易,也度过了新中国初期的建设摸索阶段和政策调试阶段的不适应期。作品中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主要以研究物理学的双林院士、研究经济学的张子房,师从闻一多先生研究历史的姚鼐教授、爱好研究柏拉图的何为教授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老教授乔木先生、大儒学家程济世为代表。透过应物兄的视角,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老知识分子有执“道”的信念。老一代知识分子在新世纪社会环境里面临精神创伤的难题,但是不管是入世者还是隐退者都在努力保有精神坚守。
一、入世者的坚守
新世纪中这些老辈知识分子基本上已经功成名就,有的成为国家级院士,有的成为大学教授,有的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应物兄》中所展现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学术界资历最老的一辈知识分子。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老一辈知识分子经历过一段伤痛史。在二十世纪 40 年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产生一定了影响。这篇讲话强调文艺“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额的立场上”①,在这篇讲话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认为不如工人农民干净,此后知识分子成了“被改造者”。在那段特殊时代里,知识分子话语权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而被压制。1956 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由毛泽东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党决定用这一方针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文艺界和科学界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以意识形态斗争为主要标志、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双百方针”受到损害,这也使知识分子话语权受到最大化冲击,知识分子被迫放弃言说或者主动选择默不作声,知识分子对于政治权力有了畏惧之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有一段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曾经被边缘化甚至被孤立,他们经历过一段精神上或身体上的创伤期,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才重新得到重用。


在“太和”理想与现实“应物”之间——《应物兄》的知识分子叙事

...........................

结语


《应物兄》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未能实现的“太和”理想。作家李洱以程济世回国任教济州大学,众人筹建“太和”研究院为故事起点,孕育出知识分子期盼儒学复兴的伟大理想。以应物兄的视角展现当下时代风貌以及知识分子生活状态,并穿过迷雾逐步揭示理想破灭的原因,即政商冲击和知识分子无“道”应物的精神失守与堕落。同时展现当下时代知识分子“执道应物”的艰难处境和可能性。
本篇论文主要抓住“太和”与“应物”两个关键词,围绕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进行探究,力求从“太和”研究院建立失败的表象中深层次探究其失败“原因”。论文主要从“太和”理想、政治与商业资本冲击下的理想失落、知识分子们的“应物”方式和执道应物的困境与可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太和”二字背后蕴含的是知识分子建立儒学研究院的理想、应物兄对儒学进行学科建制的学术理想和程济世实现儒学复兴的理想,但是这一理想在面临政界的权威和商业资本的冲击时,变成了市政工程和城市改造的一部分,变成了济州房地产开发项目。“太和”研究院演变成为程家的私人府邸,研究院变为政商学三界相互勾连谋求价值和利益的“蛋糕”,外界不可抗拒的政商因素促成了它的失败。而知识分子自身在“言”与“行”上的无“道”应物,使知识分子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他们对于儒学知识工具性应用,不能真正传播儒学思想,在“言说”中出现沉默寡言或功利言说现象。在“行”层面,不少知识分子品行不端,道德滑坡,又缺乏追求理想的行动力,知识分子这样的精神面貌终究难以实现“太和”理想。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下,老一代学人中坚守者正在退场,中生代学人面临市场经济冲击的进退两难,并且中生代学者未全部肩负起传承“道”的责任,晚生代学人与老一代学人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而且晚生代学人面临大面积道德精神崩塌的危机。虽然三代知识分子各有艰难处境,但每代知识分子中尚存有精神坚守者。当下知识分子坚持精神操守与实现“太和”理想的道路亦是艰难中存续希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