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 腹痛; 消化道出血
门静脉血栓(portalveinthrombosis,PVT)形成是肝硬化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脾静脉,少数也可发生在肠系膜静脉,易引起肝外门静脉高压[1],预后较差。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PVT的诊断率不断提高,其对LC病程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院于2004-2009年共收治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1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以进一步了解PVT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肝硬化(LC)并发门静脉血栓(PVT)形成住院患者共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1~64岁,平均(48.2±10.0)岁。有脾切除史9例,住院主要原因:腹痛1例,予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消化道出血1例;腹水13例,原发性腹膜炎3例。 血栓形在后1年内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
1.2疾病诊断:门静脉血栓诊断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螺旋CT检查。患者均具有肝硬化基础疾病,排除肝癌、肝转移癌、其他恶性肿瘤及其他非肝硬化继发门静脉血栓。
1.3肝硬化病因:病毒性肝炎后 12例(75%),,酒精性1例(6.3%),原发性胆汁性2例(12.5%), 其他1例(6.3%)。
1.4血栓部位: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11例,其中并发脾静脉血栓5例。
1.5肝功能分级:按Child-Pugh[2]分级:A级4例,B级4例,C级8例。
2讨论
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及造成门静脉管壁完整性破坏的因素均可导致PVT形成,如外伤或手术创伤、感染、邻近部位的肿瘤压迫及浸润、骨髓增生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肝硬化也是引起PVT形成的原因之一,李家增等[3]报道,0.6%~16.6%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合并有PVT形成,而PVT形成患者中,约1/4伴有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并发症之一。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中,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0.6%[4],其中以肝外门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另外,也可并发或单独出现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系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血管阻力增加,门静脉血流迟缓、淤积,这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此外,尚可见于脾切除、肝移植术后等。本组16例中9例有脾切除史,其中1例PVT发生在脾切除后2周内,因腹痛入院,确诊后经溶栓治疗,病情好转。其余患者均因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螺旋CT检查发现PVT,患者无特殊不适,起病隐匿。在本组患者中,PVT发生在门静脉主干的10例(62.5% )是主要发生血栓的部位。门静脉高压导致门静脉血流缓慢,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后,门静脉压力又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致使肝硬化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更快、更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的机会更多,程度更猛。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41
[2]李绍白,饶益平.肝硬化.见:梁扩寰,主编.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21
[3]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21-224
[4]谈景旺,江艺.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