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维青 曾伊莉 毛力旦
【摘 要】 目的 系统分析我中心291 例院前猝死事件发生特点的流行病学资料,探讨降低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 年5 月~2010 年6 月院前急诊猝死病例291 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年龄、性别、死因、族别、饮食习惯、现场心电图表现。结果 院前发生猝死病例291 例,男性患者190 例、女性患者101 例,男女比例1.88:1;平均年龄58.2 岁,且3/4 发生在家中(75%),现场心电图多为心停博;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2 个:40~ 60 岁(88 例占30.24%)和61~88 岁(145 例占49.83%)。发生猝死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脑血管病史者151 例(51.89%),不明原因者23 例(0.79%),意外死亡者26 例(0.89%),死因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结论 院前猝死事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比例最大,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脑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同时调整饮食习惯,明确诊断按时服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发生猝死的高危因素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院前猝死;发病特点;流行病学研究;回顾性分析;综合防治
[Abstract] Objective To system ically analyse I center 291 cases of sudden incident befor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tudy how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rehospital sudden events. Methods retrospective 2009 May to June 2010 prehospital emergency sudden cardiac death 29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onset of age, sex, the cause of death, ZuBie, dietary habits, field electrocardiographic finding. Results prehospital happen sudden cardiac death 291 example, male patients 190), female patients with 101 cases, female ratio 1.88:1; Average age 58.2 years old, and three-quarters ha pened at home (75%), on-site electrocardiogram more for ventricular stop bo,Sudden death of high-risk age has 2:40 to 60 years old (88 patients accounted for 30.24%) and 61~88 years old (145 cases accounted for 49.83%). Occurred in sudden cardiac death, always have clear cerebrovascular history of 151 cases (51.89%), idiopathic the 23 cases (0.79%), accident death 26 cases (0.89%.both), the cause of death is mainly disease of heart head blood-vessel. Conclusion prehospital sudden inciden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used by the largest number, treatment is more important, As for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foundation of pati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s occurrence, while the height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risk adjust dietary habit,diagnosis medicine eveyday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prevention happen cardiac risk factors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Keywords] prehospital sudden death; Prevalenc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Retrospective analysis;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猝死是直接危害人类生命的首要杀手,如何在有效防治猝死的发生、提高院外心肺复苏(CPR)成功率,降低猝死率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我中心院前辖区人群猝死的流行病特点,包括年龄、性别、病因、饮食习惯等,并作逐一分析,以期提高本地区院前猝死的综合防治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我院2009 年5 月~2010 年6 月院前诊断为猝死病例291 例(发病在6 小时以内),其中男性190 例,女性101 例,男女比例1.88:1;年龄40~88 岁平均年龄63.9 岁。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 诊断标准。定义为猝死为发病后6 h 内的突然死亡[1]。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电-机械分离或心电静止。心肺复苏成功的判定标准:自主呼吸恢复,自助循环恢复,意识出现。
1.3 抢救措施
参照2005 国际CPR 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院前系列抢救措施;畅通呼吸道、即刻CPR、心电监测、电除颤、简易呼吸囊辅助通气、气管插管及应用复苏药物等。
1.4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中心院前猝死者性别、年龄、民族、饮食习惯、猝死病因、现场心电图等有关资料,总结院前猝死的特点。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数资料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伊宁市急救出诊面积约675.5 平方公里,2005年底人口统计总数约43 万,35 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2% 约21.156 万, 哈萨克族占4.49%1.9307 万,汉族占35.1%15.093 万,回族占7.57 %3.255 万。2009 年5 月~2010 年5 月我院急诊出诊7800 次,院前猝死291 例,推测出我市年人口猝死率达67.6744 人/10 万。各民族年猝死率:汉族院前年猝死率约80.1696 人/10 万,哈萨克族院前年猝死率约77.6920/10 万,回族院前年猝死率约70.6605 人/10 万,维族院前年猝死率约57.1941/10 万。各民族年院前猝死占总人口猝死比率为:汉族占28.1395 人/10 万,维吾尔族28.1395人/10 万,哈萨克族占3.4884 人/10 万,回族占5.3488/10 万。
2.1 年龄、性别构成特点
我们将院前猝死的291 人按年龄段发生例数构成比:&<40 岁47 例,16.15%;其中男性35 例,女性12 例;男女比例:2.9:140~60 岁88 例,30.24%;其中男性65 例,女性23 例;男女比例:2.8:161~80 岁122 例,41.92%;其中男性82 例,女性40 例;男女比例:2.1:1&>80 岁30 例,10.30%;其中男性24 例,女性6 例;男女比例:4:1。
结果:不同年龄段患者猝死事件发生的特点。结果显示,猝死的发生高峰年龄段有2 个:第一个高发年龄段为40~60 岁,非退休年龄段,其发生比例占全部猝死比例的30.24%;第二个高发年龄段为61~80 岁,其发病比例占全部猝死病例的41.92%。我中心统计结果显示猝死的年龄段在趋向年轻化[2]。各年龄组中女性院前猝死率均低于男性(P〈 0.05〉,男女之比为2.4:1。此结论同我国其他省所得结论一致[3] 。
对院前291 例猝死患者的原发病统计中,有心脑血管疾病者151 例(51.89%),其中有明显诱因者116 例,主要为饱餐油腻饮食、情绪激动、便秘用力排便时、疲劳、突然体位变化时、长期服药血压正常后自行停止服药、焦虑、性格内向等。有前驱症状者35 例,主要表现为心慌、持续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大汗、抽搐、言语不清等。
2.3 猝死现场心电图表现
对291 例猝死者均进行了院前心电图记录,其中室颤32 例(11%),心室停搏259 例(89%),到达现场除颤32 例无一例成功。
2.4 目击者至急救中心到达现场行心肺复苏52例平均反映时间为9 分钟,现场无一例复苏成功。目击者即刻行心肺复苏者一例但复苏无效。
3 讨论
猝死是院前急救出诊的危重症,由于我市人民群众的经济水平、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知晓程度的了解等都不同程度影响着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怎样才能提高我市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减少猝死率,通过对我院2009 年5 月~ 2010 年6 月291 例院前诊断为猝死病例进行分析后,希望能为我市减少院前猝死的防治有帮助。
3.1 早期预防
流行病学调差显示,我市年人口猝死率达67.6744 人/10 万,其中以40~60 岁,61~80 岁为猝死高峰,且男性猝死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4:1。这与男性很多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有关,而且调查显示很多男性患者在发病前有酗酒、吸烟、暴食、自行停药等诱发因素。故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在预防猝死发生的综合预防上,首先必须注重一、二级预防,而且需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调脂、控制血糖、标准体重、避免情绪激动等。这也需要医务工作者加大卫生保健宣传力度,提高社区高危人群自身的防治意识。
3.2 定期监测
本调查结果显示,猝死多发生在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所以建议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视个体情况每周监测血压一次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每月(视个体差异)监测一次心电图,及时合理指导口服药物,病情稳定即可,若有变化及时住院及时治疗。我们社区应该为每位有基础病变患者建立档案,担负定期检查的任务,病情稳定者继续行一、二级预防,病情有加重者建议到正规医院规范检查及时治疗。
3.3 全体普查筛选
调查结果提示尽管较大年龄病例组是院外猝死的高发年龄段,但40~60 岁年龄段人群也有相对较高的猝死发生比例,也应考虑作为预防猝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年龄段。这个年龄因工作压力大、过度精神紧张、劳累,等原因更容易使病情恶化。
对这个年轻的高危群体更需要加大关注力度,同样对他们进行早期的一、二级预防。定期健康检测,我市大多数单位已开始每年为每位员工选择必要的体检项目,当然有一部分患者已因早期发现病变得到早期治疗而收益。
3.4 早期心肺复苏
早期的心肺复苏不仅是说我们急救人员到场后立即实行的抢救措施包括除颤。而且也需要提高全民的抢救意识,这样会为医务人员的到场抢救争取时间。因大部分人们不了解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操作,故在目睹患者猝死也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医务人员在学校或人群较集中的场所定期传授规范有效的心肺复苏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在院前猝死急救防治方面,我们认为基础预防是关键,对高危人群做定期的健康监测是预防的基础,这就要加大社区医疗服务的力度。实施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减少院前猝死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廖履坦,杨秉辉,等.使用内科学第12 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92.
[2] 陈锋,柯俊,王晓萍,陈媚,等.福建省急救中心116 例院前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M].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4-75.
[3] 苏绍萍, 沈洪, 等. 急诊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2001:13:3.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