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胸腹按压心肺复苏;标准心肺复苏;初期复苏;成功率
心搏骤停者初期复苏成功率是评估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努力提高心搏骤停者初期复苏成功率是使病人得到进一步救治的关键。本文对我县急救中心在2001年4月―2005年12月期间应用胸腹按压心肺复苏术和标准心肺复苏术抢救病人的情况进行资料分析,力求寻找提高急救医疗水平的新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1年4月―2005年12月,急救中心的全部心搏骤停的病例共169例,用Utstein模式[1]对资料进行统计,其中58例由外伤引起的和69例因已经出现僵硬等体征不可能复苏成功的病例不列入统计,符合心肺复苏条件的病人共4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652±86)岁。将病人随机分为胸腹按压心肺复苏组(胸腹CPR组)和标准心肺复苏组(标准CPR组)各21例。
12 复苏方法 参加胸腹CPR和标准CPR的操作者均为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均接受过正规CPR技术培训。
121 胸腹CPR方法:医护人员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抢救状态,患者躺在硬板床上,操作者至少两人,均站在患者右侧。术者甲按标准方法进行单人心肺复苏(按压频率80~100次/min,按压/通气比为15∶2),甲停止按压间歇,术者乙在患者中腹偏上按压,深度5~8 cm,乙停止按压间歇,甲再次按压胸部,如此反复交叉进行,胸腹按压比例为2∶1。初期复苏成功后,在高级生命支持下转入ICU。
122 标准CPR方法:按《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2]标准进行。
13 观察项目 观察项目包括复苏过程中的血压(复苏开始5 min后)、复苏成功所需时间、成功率、存活率和并发症。初期复苏后出现自主心搏,收缩压≥75 mmHg,持续2 h以上者(可在气管插管、输液等高级生命支持下)为初期复苏成功,大于24 h视为存活。复苏20 min以上未出现自主心搏者视为复苏失败。
2 结果
21 血压 胸腹CPR组和标准CPR组分别为(953±34)/(486±25) mm Hg和(835±31)/(468±27)mm Hg(P<005)。
22 初期复苏成功率 胸腹CPR组为476%(10/21),标准CPR组为333%(7/21),存活率分别为286%(6/21)和190%(4/2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初期复苏成功所需时间 胸腹CPR组为(158±103)min,标准CPR组为(199±102)min,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性。
24 并发症 胸腹CPR组呕吐2例,腹痛3例,胸痛2例,肋骨骨折1例;标准CPR组呕吐1例,胸痛2例,肋骨骨折2例。
3 讨论
31 通过研究与标准CPR相比,胸腹CPR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急救中初期复苏的成功率和存活率。初期复苏的目的是为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基本代谢及功能提供最低的能量需求。当停止胸外按压,而继之以腹部按压,可加强“胸泵”作用。试验提示连续的胸部按压所产生的“胸泵”作用能够保证机体不间断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及复苏预后[3]。因为腹部按压部位相当于腹主动脉区,间插腹部按压就等于胸部按压的延续。这样可以连续的增加对周围组织的供血。同时腹部按压直接对腹主动脉的按压作用,也增加肾的动脉血流,可增加对脑的供血,因而保护了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改善了患者的存活率。本研究中采用胸腹CPR方法的患者存活率明显高于标准CPR组,也验证了以上机制。
32 本资料初期复苏成功的病例中有2例溺水,1例有机磷中毒病人抢救成功。说明胸腹CPR对改善通气有一定的作用。腹部按压将胃内的气液体排出,才使CPR继续进行。胸腹CPR能增加气管以及肺内组织的压力,改善肺的通气量,也间断起到了人工辅助呼吸的功能。
33 胸腹CPR操作直接按压腹部有可能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以及有可能损伤腹部脏器[4]。本组行胸腹CPR者并发腹痛较多,可能与本操作直接刺激胃肠道有关,再者胸腹CPR操作需要至少2人,这也不利于在全民中大面积普及开展。
34 胸腹按压心肺复苏术是对传统标准心肺复苏术的改进,近5年来临床应用广泛。我院在院前、院内急救初期复苏中应用5年,技术已经逐渐完善,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值得各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何中乾,蒋建Utstein模式(1):院外复苏资料报告一体化[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6
2沈洪,武建军《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系列讲座――成人基本生命支持(BLS)[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1):1
3柳琪林,胡森单人实施心肺复苏时做连续胸部按压能改善预后[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196
4王一镗,李德馨实用急诊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