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血清中瘦素及有关因子的含量变化及其有关性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8426 日期:2025-03-30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高三酰甘油;瘦素;神经肽Y;白细胞介素
  【关键词】 高三酰甘油;瘦素;神经肽Y;白细胞介素1;脂联素
  1临床资料
  我院检验科检测三酰甘油(TG)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值的患者54(男24,女30)例, 年龄41.12±5.91(平均36.2)岁; 从我院常规体检人群中抽取正常人5 5(男30,女25)例,年龄40.12±5.67(平均35.2)岁. 取所有检测者上午8:00~10:00空腹血,测定其血清中TG含量后,剩余血清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瘦素,神经肽Y(NPY), 白细胞介素1(IL1),脂联素含量. 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探讨两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高三酰甘油血症(HTG)组中TG,瘦素,NPY,IL1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3.46±1.14) vs (1.26±0.30) mmol/L,(10.56± 3.79)vs (5.66± 2.01)μg /L,(115.89±24.56)vs (95.21 ±16.85)μg /L,( 0.40±0.18)vs(0.22± 0.09)μg /L,P均&<0.01];HTG组中脂联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8.9±3.51)vs (13.21± 9.46) μg /L, P&<0.01]. HTG组TG与瘦素含量之间、瘦素与NPY含量之间以及瘦素与ILI含量之间的关系,经直线回归处理, 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 Y=0.485X+6.743,Y=0.238X-13.161,Y=0.632X+2.579, 系数r值分别为0.504,0.625, 0.529 (P均&<0.01),三组中两两因子含量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
  2讨论
  TG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AS)临床发病率密切相关,TG含量升高与脂代谢紊乱有关[1],而脂代谢受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 同时脂肪组织不再被认为是单纯储存能量器官,而是可分泌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蛋白(脂肪因子),对全身器官系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3]. 其中分泌的脂联素含244个氨基酸的多肽和瘦素167个氨基酸的多肽对调节糖脂代谢,参与调节神经免疫有重要作用,其含量增高后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脂代谢造成HTG. NPY是与饮食行为和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密切关系的胰多肽,是典型的神经肽. 动物实验显示当长期在脑室中给予NPY,可导致多食、体重增加,血TG增高. IL1有促进ob基因表达的作用,同时IL1还可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刺激瘦素生成[4],可刺激肾上腺(PHA)释放激素分泌[5],后者可增加肾上腺的皮质类固醇产生,而糖皮质激素可增加人类血清瘦素浓度,即IL1含量变化可通过PHA轴来调节瘦素的分泌.   本试验结果显示:HTG组瘦素、NPY,IL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HTG患者血清中脂联素的水平明显降低. 同时瘦素含量与T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提示瘦素含量变化可调节TG的含量,可认为瘦素可以通过其调节脂肪总量的方式,调控脂代谢过程,使TG的含量增高,这种升高有可能反馈性地造成ob基因的表达产生更多的瘦素. 瘦素含量与NPY之间有显著性正相关,提示瘦素与NPY之间可相互调控,可能是由于HTG者的瘦素含量升高与在弓状核广泛表达的受体结合后,使得NPY mRNA水平增高造成其含量升高,而NPY含量升高又可能造成瘦素的升高,从而加重对脂代谢的影响,促使TG含量增加. 本研究发现HTG患者与瘦素含量间呈显著性正相关,表明IL1含量变化可能直接或间接调节瘦素的含量,可认为IL1含量增高可通过上述几种方式来促使血清中瘦素含量增高,进而影响TG的含量;而瘦素也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馈性造成IL1含量的变化.
  
  总之,HTG患者TG含量的增高与瘦素,NPY, IL1, 脂联素含量直接相关,很可能是由于瘦素和NPY, IL1,脂联素含量变化后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影响脂代谢造成的HTG,而瘦素与NPY,IL1,脂联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调节作用. 此外,HTG可能反馈性影响瘦素NPY,IL1,脂联素的含量. 但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十分复杂,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血脂治疗现状调查协作组.我国血脂异常治疗现状调查[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15-17.
  [2]王淑芳,催莹,赵家军. 脂联素及其分泌调节 [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13(2):242-244.
  [3] 陈霞,赵利军,刘信荣. 瘦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12):990-993.
  [4]黄欣,李宏建. 影响人类Leptin的因素[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9, 19(3):103-105.
  [5]Janik JH, Cizza G, Cohcn B, et al. Interleukin 1α increase serum Leptin concentration in huma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7,82(9):3084-3086.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