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以来,四川省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我们于3月上旬赴受灾严重的宜宾、泸州调查,并约请受灾严重的南江、万源、昭觉、雷波等县地方电网的负责同志到成都座谈。通过实地调查和座谈,了解了地方电力遭受冰冻灾害的情况,我们深切感受到: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在战冰雪保民生中功不可没,在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继续推进地方电力发展意义重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川地方电力基本情况及受灾情况
四川是水能资源大省,理论蕴藏量1.4亿千瓦,可开发量1.2亿千瓦(其中中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2532万千瓦),水电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支柱产业之一。四川凡属省及以下结合防洪、灌溉兴建的水电站;市(州)及以下主要由地方、群众举办和经营管理的水(火)电站及配套电网;为趸售国家电力由地方、群众兴建的输变电工程等,统称地方电力。全国将主要由地方组织建设和管理的中小水电站及其配套电网,统称为农村水电。四川地方电力的主体是农村水电,主要面向老少山边穷地区,治水办电相结合,具有分散开发、联片成网、就近供电、价格低廉、绿色环保的特性。
全省181个县(市、区)中有160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占总数的88.9%;以农村水电供电为主的县(市、区)有111个,占总数的61.7%,农村水电供电为主的乡(镇)有3669个,占总数的73%。全省地方电力系统有省级水电集团公司2户,市级电力公司10户,县级电力公司146户,独立发电企业80户,以及数量众多的乡村小水电企业,从业人员10余万人。乐山电力、明星电力、岷江水电、西昌电力、广安爱众等五家上市公司是四川省地方电力培育出的“五朵金花”。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地方电力发电装机容量达900万千瓦,高低压线路总长达78万公里,年发电量328亿千瓦时,拥有固定资产422亿元,创利税17.5亿元,在促进我省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解决农村及边远贫困山区用电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年1月以来,四川省遭遇了50年一遇的持续阴冷雨雪天气,部分地区电力设施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损坏,主要有宜宾、甘孜、阿坝、凉山、雅安、广安、达州、泸州8个市(州)54个县受灾,有15个县城部分停电,884个乡(镇)停电,受到断电影响的县城及农村人口达1800万。在此次灾害中,全省地方电力高低压线路倒(断)杆(塔)34895基,线路断线19374.4公里,毁损配电台区1395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5920万元。抢险救灾过程中有一名地方电力职工以身殉职。
二、小水电在抢险救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启示
冰雪灾害给四川省电力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引起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四川省地方电力遍布全川,供电区域大多在老、少、山、边、穷中小水能资源富集地区。灾情发生后,在国网出现故障不能及时修复的情况下,小水电利用“装机小、电源点多、反应快速、调度灵活”的特点,发挥分散分布式供电优势,就近分片发供电,确保了当地重要部门和居民生活用电。为迅速恢复受灾地区的电力供应,降低灾害影响,保障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蔺县过去全部由地方电网供电,上世纪90年代县级电网被国家电网代管(后被国网控股股改),成为国家电网和地方电网分片供电县。全县26个乡(镇)、81.35万人,地方电网供电涉及13个乡(镇)、34.2万人。地方电网由14个分散的乡村小电网构成,有42座小水电站,装机1.21万千瓦。灾情发生后,国网110千伏线路断电,县城及国网其它供区停电,地方电力快速反应,在自身高低压倒杆1439基、断线2529.8公里、变压器毁损29台的情况下,一边组织快速抢修电力设施,利用小水电站电源使15个场镇及部分农村及时恢复了供电;同时,用5天时间沟通搭建了一条40公里长的10千伏线路,引进贵州省里匡岩电站电源,在春节前恢复了腹地观文镇的供电。另外,在国网断电、县城停电的紧急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小水电电源引入县城暂时供电,确保了县城用电。
叙永县原为地方电网供电县,2005年县属电网被国家电网代管、控股股改,也成为国家电网和地方电网分片供电县。国网主要供县城及周边用电,供区地域面积约占全县1/3;其余2/3由农村小水电供电,涉及20个乡镇、110个村、8.6万户、34.4万人。2007年末全县共有小水电站84处,装机5.17万千瓦,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冰雪灾害造成全县17个乡镇、6O个村、2.6万余户停电。其中小水电供区10千伏线路倒杆867基,断线515公里;低压线路倒杆5470余基,断线1279公里,配电变压器受损41台,造成13个乡镇、65个村、334个台区,3.55万户停电。灾情发生后,装机1800千瓦的双山小水电站,很快直接供后山镇及当地煤矿用电,保了一方平安;全县有自供区的20个农村小水电站组织了46支抢修队伍进行全力抢修,到2月21日,恢复了对全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44个行政村、2.4万户的供电。
县属电网被国网代管的南江县,仍然是国家电网和地方电网分片供电县。地方电网内有小水电站51座,装机1.92万千瓦,年发电量75OO万千瓦时,供电范围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0%;供电村238个,占全县45.6%;供电户近7万户,占全县39.4%。灾害发生后,在全县电网限电断电的情况下,小水电就近形成自发自供小网,解决了部分乡镇的供电问题,尽力使更多的用户用上电,让老百姓过上愉快祥和的春节。特别是县电网“南(江)-桃(园)”送电线路陈家山段倒杆断线断电后,光雾山镇电网与县电网解列,因冰雪过大无法及时恢复,完全依靠桃园水电站提供电源支撑,就近解决了西(安)成(都)光缆桃园中继站用电,确保了国家通讯大动脉畅通;同时解决了省道S101线陈家山段交警执勤用电需要,保证了交通畅通,时值春节来临,来往旅客及车辆比平时多出几倍,防止了因交通指挥失灵、公路被堵、大量旅客及车辆滞留的情况发生。
宜宾市兴文、长宁、筠连、屏山和凉山州的昭觉、雷波等县的地方电力公司,在这次冰雪灾害中充分发挥小水电自主调控优势,分区、分片恢复供电,在春节前,恢复供电面积达86%。
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了独撑一片天的作用。事实证明:地方电力是电力工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是“两面向、三服务、一促进”--面向农村、县镇,为农村经济社会、区域经济社会和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服务,促进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发展(含光明工程建设、代燃料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践行者与推进器;大小电网和谐共存协调发展,是四川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必然。
在此次冰雪灾害中地方电力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电力管理体制问题。国家大电网输配合一、主辅一体、独家购销、关联交易,作为配电端的地方小电网发展长期受到垄断强势打压、制约,遭遇灾害后,虽恢复通电快,但因体制性障碍、投入少等原因,灾后恢复重建困难重重;二是地方电网为主供电县因资金缺口大,还有一部分农网未进行改造;三是县属电网被国网代管、控股股改的县(市、区)和一部分地方电网为主供电县,大多存在自发自供的农村小水电网,因所谓“先改制后改造”的前提性的体制问题没有解决,被置于国家推行“两改一同价”工程之外,得不到国家政策支持,基本没有进行农网改造,设施陈旧,承受灾害能力十分薄弱,灾后生存十分困难;四是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建设地方配套资金长期不落实,影响到国家投入,使事关“三农”、“新农村建设”的这两项工作进展缓慢;五是紧急情况发生后的相关应急举措不够及时、到位,加重了受灾程度;六是2000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方电力的职能被削弱,造成管理混乱,直接影响到发展。
三、关于加快地方电力发展的几点建议
冰雪灾害发生后不久,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电源规划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对电力安全的影响”,“电源建设要分散布局,分级接入电网。”“以清洁高效为前提,建设各类分布式电站。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水电站、风电站、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电站,提高就地供电能力。”冰雪灾害后反思四川的电力工业,国电与地电长期并举共存的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思路。我们认为,充分发挥四川中小水电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加快发展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源、电网,既是建立四川地方能源体系、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更好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为此,我们对继续加快地方电力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破除制约地方电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巩固发展“地方为主、县为单元”的配电公司
长期以来,四川的国家电网(省电力公司)利用对农网改造资金的控制权、电网调度的垄断权、电价的操控权,违背国务院国发[1999]2号、[2002]5号文件规定,强行要求地方电网站、网分开,对站、网分开后的地方供电企业先实行“代管”进而推行所谓的“控股股改”,企图把全省的输电网配电网都纳入其垄断经营范围。将发供一体的小水电由“三自”:自发自供自用,变成“三限”:限时限量限价上网,迫使不少发、供分开后的小水电站贱价卖给国网的“三产”企业或“有权势”者,然后让这些小水电站优价满发上网,他们从中谋取“特权利润”、“垄断利润”,造成大量国有、集体资产流失,滋生了腐败,挫伤了地方、农民和社会的办电积极性。目前全省有40多个地方电网企业被国网改组为其旗下的控股供电企业。地方电力“五朵金花”中的“岷江水电”、“明星电力、“乐山电力”、“西昌电力”四个上市公司,都是又发又供的地方电力企业,也都被国家规定必须厂网分开的国网企业控股。最近,他们又在对己形成完整跨县电网、国网在其中没有一条线路和一个用户的雅安地方电网实施控制手段,企图把全省国家电网、地方电网变成为其完全掌控的所谓“多家办电,一家管网,一统到底,独占市场,独家经营”的格局。
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输配分开、竞争供电,主辅分开、消除关联交易”。在四川,早己形成国网与地网并举共存、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格局。要按照电力体制改革方向,推进输配分开改革,巩固发展地方为主、县为单元”的众多配电公司。我们建议:
1、一是取消代管;二是对国网己实行控股股改的地方电力企业,重新进行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谁出资多、净资产多,谁控股。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9号)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创造条件稳步实行输配分开试点。四川早己存在大量具有法人资格的县级电网企业,无论国网是否代管、控股,都是配、售电公司,具备进行输配分开改革试点的条件,建议省政府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把四川作为首批输配分开改革试点省。
3,整合县级地方电网,巩固发展县为单元的配电公司。
(1)按照既相对集中又能分区分层运行的原则整合县级地方电网。一个县内有若干相对独立小电网的,要尽可能互联形成统一的县级电网。在一个统一的县级电网内,根据实际情况,小电网可以保留供电区,调剂余缺,分片供电;也可以实行资产重组,规范地组成单一的或两级法人集团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统一经营管理。要立足于从实际出发,考虑使农村集体和农民也拥有股权,以利更好地推进农村电气化、代燃料、新农村建设。
(2)县级配电公司是面向县镇农村、直接服务“三农”的农村水电或农村电力企业,具有扶贫性、公益性的特点。应由县级政府管理为主。县级政府拥有对县级配电公司国有资产、电价、服务“三农”的监控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行政指挥权。
(3)四川境内不同法人开发的中小水电站,不应该限制只能上国网,而应该就近接入地方电网,地方电网再与国网联结,以扩大区域性分布式电网电源,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做,也可改变国网独家购电、售电的格局,符合电力市埸化改革方向。
(二)增加对地方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投入。
1998年以来,全国大规模地开展了农村电网、县城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大大地提高了农村电网的装备水平和供电能力。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我省还有相当多的地方未进行农网改造,被国网代管、控股股改的县,还有大片农村的网改被有意“遗忘”;开展了网改的县,仍然存在相当多的“空白”。建议:
1、争取中央对四川地方电网灾后重建给予支持,地方财政(含省)也应安排地方电网灾后重建的补助资金。
2、由于四川地方电力系统农网城网改造存在项目法人变更问题,2006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和农总行对四川的农网城网改造计划安排与资金衔接都受到影响。到2006年底,国家下达四川地方电力系统农网完善工程计划7.9亿元,只到位中央预算内资金2.3亿元,贷款5.6亿元由于项目法人变更未落实、到位。2007年也未安排四川省农网完善工程投资计划。建议省政府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做好项目法人变更工作,在省级项目法人变更之前,仍由四川水电产业集团公司作为省级项目法人,承接国家下达的农网完善工程计划,工程竣工后形成的资产,按省政府要求再交由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营运。同时,请省发改委协调国家发改委落实2007年农网完善投资计划,争取加大2008年农网完善投资计划,确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
3、结合灾后重建,各地要调整地方电网网改规划,根据当地实际,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尽可能形成高压环网,以提高电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请省政府安排、落实“水电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省级配套资金,以争取国家对我省的更多支持。
(三)明确各级水行政部门对地方电力继续实行归口管理。
2000年以前,四川地方电力归口原省水利电力厅管理,形成了省、市、县归口管理地方电力规划、勘测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完整体系。在近50年的工作中,四川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地方电力建设管理经验,长期被水利部誉为“出经验、出政策”的农村水电大省。2000年省级机构改革后,省政府批准的水利厅“三定方案”规定对地方电力仍行使以下职能:监督省级和指导市、州、县水利行业地方电力国有资产的管理,指导全省水利行业的水电工作,组织实施农村电气化建设,组织实施职责范围内的地方电力管理工作,指导水利行业地方电站、电网管理;实施技术监督和组织指导水库、水电站和大坝的安全监管。但在实施中又通过省政府的有关文件规定,将省水利厅管理地方电力的职能分别划给几个政府部门:水电项目的技术审查和核准划归发改委,水电建设的政府职能划归经贸委,地方电力国有资产管理划归国资委,而省政府又没有明确指定主管或牵头协调的部门,导致职能混淆、责任不明、监管无力,特别是地方水电建设管理和水能资源管理“越位”、“缺位”实际“不到位”,出现了破坏生态、安全隐患增多、水能资源无序开发、地方电力国有资产流失等诸多问题。我们建议:建立水利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协同、权责统一的地方电力管理体制。省水利厅下属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成立于1965年,专司地方电力建设、管理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2人(其中正高工6人,副高工33人),有能力、有经验管好,应该继续明确由其对全省地方电力实行归口管理。
(四)建立地方电网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
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各级地方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指挥机构,负责指挥和协调政府各有关部门、电力企业及社会其他单位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开展抢险救灾,并负责信息、灾害预警的发布及舆论导向等工作。电力企业是电力系统抢险救灾的直接责任人和实施者,负责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和灾后重建工作。”据此,建议:
1、地方电力企业应根据本地区灾害特点建立电网减灾预警系统,形成与气象等有关部门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
2、地方电网要按照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制定电网发生严重故障时电网解列、“黑启动”、孤网运行、应急电源、应急通信调度等预案。
3、要以县为单元储备必要的抢险物资和抢险施工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