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电力增容费 高耗能电空调失控 能源环境瓶颈 遏制不良电力需求<?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近三年限电情况和电力缺口及新增装机规模
项目 |
限电省市区 |
全国用电缺口 |
当年投产电站规模 |
GDP |
单位 |
个 |
万kW |
万kW |
% |
2003年 |
21 |
1000 |
3484 |
9.1% |
2004年 |
24 |
3000 |
5055 |
9.5% |
2005年 |
25 |
3000 |
6000+ |
9.5%(上半年) |
能源供应出现紧张是从2002年开始的,2003年到2004年能源问题越发激烈,为什么宏观调控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竟是什么环境失控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关键问题。
恐怖的GDP增长代价
热力学中对于能量有这样一种表述:能量=火用+火无。所谓火用是指有效并可以利用的能量,火无是指无效的无法加以利用的能量。这一表述说明能量是由有效能量和无效能量共同构成的。比如,我们使用煤气灶烧水,一部分能量转移到水中,同时有大量热能耗散在空气中,留在水里的能量是“火用”,耗散到空气中的能量是“火无”,因为只有留在水中的能量对于我们才有用,而耗散在空气中的能量没有是没有用处的。因此,我们烧了多少煤气不并没有意义,而我们烧了几壶开水在有价值。这一观念也适用于经济学,经济增长是由有效增长和无效增长共同构成的;也就是说GDP=有效GDP+无效GDP。
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这是一个十分骄人的数字,也使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羡慕。但是在这个数字背后却隐藏着许多问题,令人不禁忧心忡忡。
2004年中国GDP增长9.5%,CPI也增长了3.9%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中由相当一部分是靠通货膨胀而实现的,如果简单相减,有效的增长比例降到5.6%。3.9%是一个普遍认为被低估的数值。今年两会之中,代表们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统计“注水”,中国GDP注水率究竟有多少,恐怕也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迷。而对应这5.6% GDP增长,能源生产总量增长接近14%,其中:原煤消耗增长15%,<?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
煤电消耗量与GDP之间的关系
年 份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GDP 增加值 |
12.60% |
10.20% |
9.70% |
8.80% |
7.80% |
7.10% |
8% |
7.30% |
7.40% |
9.10% |
9.50% |
产煤量 万吨 |
128532 |
137677 |
144734 |
139248 |
129492 |
126365 |
124537 |
123336 |
136956 |
160000 |
190000 |
产煤量 增加值 |
6.30% |
7.11% |
5.13% |
-3.79% |
-7.01% |
-2.41% |
-1.45% |
-0.96% |
11.04% |
16.83% |
15.00% |
发电量 亿kWh |
9138 |
10069 |
10794 |
11342 |
11577 |
12331 |
13685 |
14839 |
16540 |
19080 |
21391 |
发电量 增加值 |
8.99% |
10.19% |
7.20% |
5.08% |
2.07% |
6.51% |
10.98% |
8.43% |
11.46% |
15.40% |
15.87% |
是谁消耗了如此多的能源
去年全年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整个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就工业总体增长而言,增长虽然超过GDP增加值,但远没有达到能源消耗增加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而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仅增长6.3%。都远远低于能源消耗增长水平,究竟是哪一个环节消耗掉了如此之多的能源?这是一个令人百思不解的问题。
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清楚地分析出中国如此巨大的能源消耗增长具体发生在哪一个环节,但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生产过程中高能耗产品和一些制造出来会大量耗能的产品的产能在急速增加。2004年生铁增加24.1%、粗钢增加23.2%和钢材增长23.5%;为维持钢铁和冶金工业的疾速增长,以及出口需求,焦炭产量预计增加25%。此外,一些生产出来就会大量耗能的产品的产能规模也在快速增长,电空调产能以近乎疯狂的态势持续增长,2004年产量再增42.6%;汽车产量达到520万辆,在2003年急遽扩产后,再增长14%。
这些令人心惊肉跳的数字,实在让我们无法得出一些政府部门所说的“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的看法,更不能得出“各地、各部门已经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论。数字恰恰反映出一些企业和一些地方,无视中央一再强调的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要求,盲目追求GDP,不顾发展质量,寅吃卯粮,浪费资源的倾向未能得到抑制。同时,也揭示了我们发展中的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对如此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是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