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瓶颈未解污染更甚<?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尽管中国在2005年能够继续保持较快经济发展势头,面临的环境、资源,以及由此引发的地缘政治问题将更加棘手,特别是煤电油运水等综合资源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去年增加5055万发电容量,总装机超过4.4亿千瓦,超过了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总和。全国发电量完成21391亿千瓦时,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87%。但拉闸限电的省份已由2003年的21个,2004年的24个扩大到2005年的25个。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除东北三省及新疆外,其余电网均出现拉限电情况,累计拉电123.85万条次,夏季电力缺口超过3000万千瓦。2005年入冬之后,电力供应再度趋紧,南方电网所属区域已经再次发生电荒,浙江的供电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正常的生产生活,连从不缺电的辽宁也出现了电力供应紧缺的局面,电力需求并没有因为装机快速增加而减弱。2005年的电力缺口从2000万,增加到2500万,最后修正到3000万kW。
煤炭供需矛盾已经到达白热化程度,根据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的中国工程院张铁岗院士介绍,2004年中国生产的19.5亿吨原煤之中,能够保障安全生产不到11亿吨,其他接近8亿吨是用矿工生命换来的“带血的煤”。由于煤炭总体投资不足,煤炭行业缺乏专业人才和后备知识队伍,资源瓶颈日益突出,继续大规模扩大生产的能力极为有限,要想保证矿工的生命,就必须把产量降下来。因此,今年煤炭的供求矛盾将更为尖锐。
铁路和港口运输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用车满足率由2003年的51.5%,下降到2005年的35%。铁路主要干线能力饱和,挖潜扩能的空间不大。新建铁路建设周期长,土地资源也极为紧张,加之铁道部这种至今政企难分的管理框架下,铁路运输能力在相当一个阶段都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观,预计今后问题更加严峻。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加之铁路运输能力不足,以及干旱导致内河运输能力大幅度下降,都必然加大公路运输周转总量,燃油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缺电,使各地企业为完成订单不得不大量采用柴油机发电。上述原因致使石油需求疯长,造成原油进口的持续增加,给进口原油的采购、运输、储存、港口接卸转运,以及内陆运输等相关环节带来更大压力。
受煤炭资源、交通运输和输变电能力制约,电力供应偏紧状况仍难以根本缓解。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在今年大量装机陆续投产的基础上,电力缺口仍在2500万千瓦左右。现在各地都在大干快上的建电厂,国家发改委三令五申要求大家谨慎行事,可是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全当耳旁风,我行我素,认为建了电厂就可以解决当前的电力紧缺。而国家担心的是电厂建好了,钱都花了,到时候煤挖不出来;即便有了煤,铁路、公路运不过去;即便煤运到发电厂里,发出的电也可能送不出去;即便有了电,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可能因为环境壁垒,遭到世界各国抵制而卖不出去……
环保总局<?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
根据著名能源专家,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云涛在新著的《中国能源--突与超越》一书中所提供的数据:2003年的煤炭消费总量15.8亿吨,其中电煤用量达到了8.5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159万吨,比上一年增加12%,烟尘排放量1049万吨,比上一年增加3.56%。其中全国重点的1158家火电厂就消耗煤炭7亿吨,尽管这些电厂主要使用的是低硫煤,仍排放826万吨二氧化硫,比上一年增加了24%,所造成的酸雨每年带来1100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预计在2005年实际煤炭消费量将突破20亿吨,电力用煤则不少于10亿吨,如果二氧化硫不控制情况将不可设想。
造成能源环境并发症的直接诱因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多数年份,电力需求弹性系数通常维持在0.8,即GDP每增加1%,电力需求增加0.8%,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正常的增长关系。1998年全国出现了电力相对富余的局面,长期处于电力供应紧张环境的电力企业突然需要应对一个新的市场,顿时显得束手无策,不适宜地采取了各种鼓励用电的政策,一些供电企业开始减免电力贴费。这一短暂的“电力过剩”的局面实际上到2001年已经开始扭转,但是2002年主管机构正式发文件将“电力增容费”取消。此后,电力需求顿时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直线上升,需求弹性超过16%。由于对高耗能项目失去了准入门槛,加之环境保护标准和管理水平低下,造成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大干快上,使全世界的高耗能工业大量向中国转移,形成了一个“低谷效应”。而国内投资也集中在这些高耗能项目上,成了投资者的Cash Cow(金奶牛),又形成了一个“马太效应”。两个效应互相作用,问题越发难以收拾。
GDP、电力需求与电力需求弹性系数关系
年份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GDP |
12.6% |
10.2% |
9.7% |
8.8% |
7.8% |
7.1% |
8% |
7.3% |
7.4% |
9.1% |
9.5% |
发电量 (亿kWh) |
9138 |
10069 |
10794 |
11342 |
11577 |
12331 |
13685 |
14839 |
16540 |
19080 |
21391 |
发电量 增加值 |
8.99% |
10.19% |
7.20% |
5.08% |
2.07% |
6.51% |
10.98% |
8.43% |
11.46% |
15.40% |
15.87% |
电力需求 弹性系数 |
0.85 |
0.84 |
0.74 |
0.58 |
0.27 |
0.92 |
1.37 |
1.15 |
1.45 |
1.67 |
1.67 |
GDP与发电量增加比率的关系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这些高耗能项目失去了准入门槛,成了投资者的摇钱树。过去建一个小硅铁厂缴纳电力增容费几千万乃至上亿,没有几家企业有能力投资。如今门槛没了,几百万就可以上一个厂,几个月就可以回收投资,在利益的驱使下,小老板们蜂拥而至。中央政府的三令五申如同耳边风,地方政府为了税收、就业和GDP“睁一眼,闭一眼”,电力企业因为也有利益驱动,担心再次出现电力过剩,爱管不管,况且企业行为就是买电买电,当然是需求多多益善。所以,按照现有的政策机制根本无法遏制高耗能企业的发展态势。
另一个高耗能的恶疾就是电力空调的失控态势,2004年全国销售普通民用电力空调机组7000万套,以平均每套容量700瓦计算,需要发电装机容量4900万千瓦,2004年新增的5055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减去厂用电、输变电损耗,还不够电空调用的,中国怎么能够不缺电?中国没有资源来满足13亿人每个人都使用一台空调,即便是高效空调也无法满足,必须引导消费趋向。
电力需求的增加,加大了煤炭需求和运力需求,煤炭超负荷运转造成事故不断,铁路运力供不应求,迫使煤炭运输的超载大军涌向公路,造成燃油需求的快速增加,电力供应紧张也使企业自备柴油发电机组大量投入运行,进一步增加了石油需求。而中国对于石油需求的急速上升,造成了全球的紧张,推动了石油期货炒作和油价的支线飙升,欧佩克2002年1月的石油价格只有15.3美元一桶,上升到2005年4月的58美元,随后终于突破了60美元。发电量增加同时造成环境污染加剧,为了满足电力需求大量建设电厂、输变电线路、铁路公路,这些项目需要大量钢铁,进一步刺激了钢铁工业和炼焦工业,再一次加剧了对电力、煤炭的需求和环境的污染,整个工业陷入了几个相互呼应、互相推进的恶性循环,形成今天全国性能源与环境的并发症状。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执政能力的最高体现
我们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很多人会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什么样的日子才是好日子呢?呼吸的空气是脏的,喝进去的水是脏的,生活的环境是脏的,吃进去的东西也是脏的,买了个大房子没暖气,买了音响电视没有电,买了汽车没有地方加油,而且到处堵车… …。这样的日子能算是好日子吗?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如果我们连对自己的儿子孙子都不负责任,等着让他们守着一片荒芜的国土来唾弃我们,我们还扯谈什么“责任”、“崛起”。我们总是强调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们的根本利益到底是什么?说一千,道一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各级政府加强执政能力的最高目标,是保持先进性的根本目的,是新时期最硬的道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髓所在。我们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以及观念都应该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调整,将其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新准绳。
2005年两会期间,无论各级政府官员,还是人民代表们都在讨论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如何建立“和谐社会”,怎样搞好“宏观调控”再次成为一个个热门话题。实际上,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对我们所推进的所谓“市场经济”进行一些必要的反省,对我们的前进坐标进行一次必须的校验。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再像是一个消防队员,总是进行那种亡羊补牢式的宏观调控;我们能不能学得聪明一点,多一点未雨绸缪式宏观引导。通过教育民众,引导消费,设置一些科学的市场围栏,建立一些必要的准入门槛,来推动我们的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下完成一次新型市场化的“自组织”,以此来重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把一些不利与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放入“鸟笼”,控制起来。
目前,解决煤电油运紧张和环境恶化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控制电力需求增长的疯狂状态,把它装进“鸟笼”控制起来,否则一切调控措施都难以见效。因此,建立必要的电力增容门槛,遏制不良的电力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如可设立电力增容门槛
尽管国家已经实现高耗能项目的准入机制,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关键是地方和电力部门缺乏利益驱动机制,一些地方政府和供电单位可以帮助高耗能项目巧立名目,逃避监管。而且,仅仅遏制高耗能,而不解决电空调问题,也不能很好的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所以,应该以利益诱导地方政府和供电企业来帮助中央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管。
设立电力增容门槛目前主要又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恢复用“电增容配套费”,对于所有需要电力供应的项目实现征缴一次性“用电增容配套费”,将这笔费用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地方供电系统建设,主要用于城市配网和区域电网的增容建设;另一部分用于电力供应的开源节流:开源--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分布式能源发电项目,以增加电力供应,减少资源环境压力;节流--支持能源服务公司帮助用户进行能源的“需求侧管理”,以降低电力需求强度。这一收费必须遵循专款专用,同时遵循地方征缴,就地使用的原则,由当地政府机构和供电公司,以及能源服务公司和新能源开发商共同分享。征收费用可以在每1千瓦2500~5000元之间,如果太少将不起作用。只有形成必要的压力,高能耗企业才能就此罢手,房地产开发商才会将更多资金用于建筑节能,而普通用户才可能积极选择高效的节电电器。采用一次性收费的另一个优点是不增加通货膨胀指数,也有利于清理房地产的泡沫。
第二种方案:征收电力增容税,北京能源俱乐部吴辉撰文提出征收“电力增容税”,由国家通过供电企业向电力新增用户按照所要求增容的电力容量,收缴一次性电力增容税。国家将这一税项实现专款专用,由于支持节约电力、优化电力负荷,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和高效利用能源发电等项目。这一建议主要考虑各地电网公司已经相应进行调价用以支持电网发展,再次增加用户负担不尽合理,资金交给地方使用也不够可靠,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具有一定的好处。
以上两个方案,主要的优点是有利于社会积极降低用电负荷。“电力负荷”应该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并可以买卖交易。企业可以买卖通过节能或发展新能源发电项目创造和节省出的新电力容量,进行交易,类似与工业化国家正在建设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机制,真正使节能和新能源开发,以及需求侧管理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业,通过能源服务公司机制形成符合交易市场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需求选择适合的负荷及相应的电表和保护设备,不同的容量不同的收费,用多少容量化花多少钱。这样可以调动居民通过购买变频空调、节能灯等节能电器,以节省一次投资和以后的使用费用。
第三种方案:实现分类电价,即对高耗能项目和大型电力空调实现较高的电价。支持这一观点的专家为数不少,主要的优点是不会造成政府政令朝令夕改。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无法控制电空调泛滥,也不利于节能形成新型市场机制。
结论
目前有一种说法,2006年中国的电力将彻底缓解,然而,煤炭供应越发吃紧,交通瓶颈越演越列,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大气环境日趋恶化,水资源日益紧缺,即便我们建设了足以满足需求的发电容量,这些电厂就一定可以发出电吗?发出的电就一定送得出吗?我们应该清楚,电力供应的短缺对于中国不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的问题,它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问题。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困境将越演越列,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及时采取有效的行动。
面对目前疯狂的电力需求,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满足需求,还是遏制不良需求与提高资源效率并举?建立电力增容门槛,可以有效控制资源浪费,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使节能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市场行为,综合解决目前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问题,有效控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我们所要建立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社会,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多的关注和保障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这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