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635 日期:2024-06-13 来源:论文网

  摘要介绍了夏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病症状、发病特点,并对其具体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夏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夏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或玉米青枯病,是由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awbe)2种真菌复合侵染引起的。这2种病菌的侵染过程是:腐霉菌首先侵入引起根系腐烂,然后禾谷镰刀菌后继侵入加重为害。山东省阳谷县位于鲁西地区,近几年来发生呈上升趋势,成为玉米上亟待解决的重要病害问题。一般年份发病率为6%~15%,严重年份高达40%~60%,2009年全县发病率高达54.8%,减产16.4%,危害严重。为此,笔者于2009年对全县夏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具体综合防治措施,现将其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发病症状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1]。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收获前15~20 d,常在雨后晴天成片突然萎蔫死亡,由于枯死病株呈青绿色,故又称“青枯病”。受害植株的根系、茎基、茎秆、叶、穗均可表现症状。根系是主要受害部位,从抽雄开始特别在乳熟初期,地下根系先由根毛产生淡褐色水渍病斑,逐渐扩展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变成空心,在空心内部表现紫红色,病根皮层为剥离,病株易拔起[2]。茎基部受害,由于根系的腐烂,地下1~2节由褐色水渍状变为深褐色并略带紫色,严重时茎基腐烂空心,只残留纤维组织。茎秆腐烂自茎基第1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2~3节,甚至第4节,极易倒折。茎秆由于根系和茎基部腐烂,地上部1~2节间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病部与健状组织界限不明显,病部手感较松软,1~2 d后变干瘪,纵剖1~3节茎内部变棕褐色并略带紫红色,残存疏松维管束组织。从茎秆第4节到顶部剖视无病变,仅在各茎节和穗柄基部变褐色溢缩状。叶片因根系茎基部受到破坏,使植株水分失调,由于蒸腾作用使叶片由下而上发生青枯,短则1~2 d,长则3~4 d,全株表现青枯,故有突然发病之感。叶片由叶尖向叶柄,叶缘后中脉表现局部失水,似水烫状。病部褪色无光泽,使整个叶片乃至整株迅速青枯凋萎。果穗受害,由于叶片青枯后,果穗从苞叶开始,由局部水烫状褪色逐渐变黄,穗柄柔软,果穗下垂,不易采收,病穗籽粒瘦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发病特点
  通过对阳谷县22个地块的田间发病调查,发现玉米茎基腐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病时期与玉米生育期有密切相关。苗期至抽雄期是病源侵染潜伏期,从玉米乳熟期至乳熟后期均可发病,但以乳熟后期表现发病最重,只有在玉米乳熟后期地下根系出现腐烂空心,茎基1~3节有水渍状病斑变软时地上部叶片才出现青枯。二是夏玉米播种时间早晚与发病有密切关系。一般5月中下旬早播的夏玉米发病较轻,6月上中旬播种的夏玉米发病较重。三是不同品种与发病有关。无论自交系单交种或双交种都有青枯病发生,但品种、品系之间其症状有明显差异。在播种期相同的条件下,一般早熟品种发病最重,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最轻。四是病残与发病有关。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凡玉米连茬种植土壤中存在大量越冬菌源,发病较重,一般换茬地块或与其他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地块发病较轻。
  3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和杂交组合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措施。品种间对茎基腐病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3-5]。目前阳谷县种植的浚单20、浚单18等品种,抗青枯病能力较强,应大力推广。二是实行合理轮作。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累积的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发病较重的地块可与非禾本科作物或蔬菜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换茬,此举可有效控制青枯病的发生。三是田间卫生。应及时拔除重病折倒病株,进行焚烧处理,特别是在玉米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侵染源[4]。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防病效果好。对于严重缺钾的地块,一般施硫酸钾100.5~150.0 kg/hm2;一般缺钾的地块可施硫酸钾75~105 kg/hm2。大田试验表明,用硫酸锌18~30 kg/hm2作种肥,防效可达90%以上[6]。
  4

参考文献


  [1] 郎剑锋,杨蕊,赵荣艳.对玉米茎基腐病菌有拮抗活性木霉菌株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0(5):2419-2420,2426.
  [2] 谢富欣,黄秋平,赵花周,等.我国玉米茎基腐病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5(3):93-94.
  [3] 吴全安,金加同.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致病性测定技术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7,27(1):29-35.
  [4] 张彦才.玉米茎基腐病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3(9):46.
  [5] 谢正元,李大明.玉米品种对玉米茎基腐病的抗性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3(7):36.
  [6] 王晓鸣,张培坤.硫酸锌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研究[J].植物保护,1999,25(2):23-2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