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败酱草;加工利用;栽培技术
败酱草(Patrinia Villosa(Thunb·)Juss)又名白花败酱、龙芽败酱、黄花龙芽、苦菜、苦胆、大叶苦菜、蒙山莴苣、取麻菜、苦荬菜、荬菜、山苦荬等,系败酱科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多生于林缘、路边、田埂、宅舍旁、园地、溪沟边的潮润地段。败酱草抗生性强,适应性广,茎叶茂盛,生长迅速,再生力强,常为自然野生,而因其不受或极少受农药等污染,兼具食、饲、药用于一身。随着人们认知程度和自然野生、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仅靠自然野生的采集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人工栽培在一些地方得以开展,并得到了较快地发展。鉴此,笔者根据几年来初步摸索和生产实践调查,结合参考有关资料,现将其开发利用及高产栽培技术作如下概述,以供参考。
1 加工利用
1.1 食用
可在采收剔除黄叶后,将茎叶放入开水中煮烫约2 min捞出,随即置于流动的冷水中浸泡10~12 h(以保茎叶鲜绿),漂去苦味后即可捞起炊食或上市出售,可供炒食、做汤,也可晒(烘)制干或腌渍;对其进行深加工,可制成速冻食品或饮料,不仅清香可口,颇受人们喜爱,经常食用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不失为家中、餐馆常备的美味佳肴。
1.2 饲用
败酱草美味可口,营养丰富,颇受畜禽喜食。除青饲外,可用于青贮和制干备用。可代替和节省大量的精饲料,青饲喂养母猪、免、牛、羊等,能提高繁殖力和泌乳力,可治牲畜便秘,提高增重;喂蛋鸡能提高其产蛋量。
1.3 药用
可将全草采后晒干或碾磨成粉备用及鲜草捣碎外敷。具有清热去湿、解毒排脓、活血去瘀;改善动物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起到抑制和杀灭金黄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的作用;并对病毒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可用于医治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肝炎、疮毒痈肿、白带小腹痛、产后瘀血腹痛等症[1]。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整地
对酱草而言,虽然可自然野生,适生性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但要实现高产栽培,还应选择近邻水源、水源清洁、排灌管理方便、无积水、不受严重干旱影响、土层较为深厚、肥力较好的稻田、缓坡地、新开发果园的壤质土地块为好[2]。于播种或移栽前5~6 d深翻20~25 cm,结合翻耕施腐熟人粪尿26.25~30.00 t/hm2、草木灰2 250 kg/hm2作基肥;敲碎土块,开沟做畦,整成1.0~1.4 m宽的垄畦,按行株距40 cm×(20~25)cm距离,每畦开3个或4个3~4 cm的浅穴待播种、移栽。
2.2 播种
败酱草可用种子、根状茎扦插、老蔸分苗繁殖,种子繁殖又可分为种子直播或育苗移栽2种方式,其中以幼苗移栽较易获得高产,取得较好的效益[3]。播种育苗在南方以冬播为主,也可春播;在北方以春播为主,采用设施栽培的也可适当提前播种。在当地浙西南一带冬播大都于12月中旬进行,播前将种子翻晒1~2 d,选择排灌管理方便、肥力中上的壤土或砂壤土做苗床,翻耕时施腐熟栏肥22.5~30.0 t/hm2作基肥,开沟敲细土垡,整成连沟1.4~1.5 m的微弓背形苗床,用腐熟人粪尿12 t/hm2浇施湿润畦面,将种子拌细沙或草木灰均匀地撒播于畦面后,用细泥∶草木灰为1.0∶0.5的肥土覆盖厚1.0~1.5 cm。一般的大田用种量为4~6 kg/hm2,苗床与大田比为1∶(7~8)。一般景宁县直接播种的在12月底至翌年1月初进行。每穴播种子4~6粒,用细肥土覆盖1.0~1.5 cm。也可在越冬前最后一次收割后,将留于自然野外的老蔸,清除杂草后,用人粪尿拌草木灰(以不飞扬、手捏放开后即散为度)37.5 t/hm2,或栏粪肥30 t/hm2覆盖老蔸,待春暖抽生时再浇施30%~40%的稀薄人粪尿进行培育,取其根状茎扦插、老蔸分苗栽种。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3 苗期管理
移栽育苗期间如遇干旱无雨应灌(浇)水湿润畦面;逢阴雨天气应注意清沟排水。当苗长至4~5 cm高时间苗,苗株距保持在4~5 cm。育苗期间除结合抗旱护苗浇施1~2次10%左右的稀薄人粪尿外,无需特意施肥;移栽前4~5 d用腐熟人粪尿9 t/hm2对水浇施起身肥,当苗长至4叶左右时即可起苗移栽。景宁县2—8月均可移栽,多于2月初进行移栽,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还可提早到1月20日前后进行。移栽时应尽量少伤根系,实行大小苗分畦定植,一般的壮苗每穴栽2株,弱苗每穴栽3株,栽时趟平畦面,随即用5%的稀薄人粪尿点穴浅施定根水。移栽应避免在当午烈日时进行,以利于成活。直播播种的在出苗期间注意做好抗旱护苗和排水防渍工作,当苗高5~6 cm时,去弱留壮,删密留稀进行1次间苗,每穴留苗2~3株,间苗后用10%的稀薄人粪尿追施苗肥;于移栽后5~6 d进行查苗补缺,选用健壮预备苗补植,补植应在傍晚或阴天进行,补植后随即用5%的稀薄人粪尿浇施定根水,并适当遮荫1~2 d,达到全苗匀苗。
2.4 肥水管理
一般在封垄前中耕施肥3次,第1次在间苗后2~3 d或移栽成活后7~10 d进行,用人粪尿12 t/hm2对水4 800~6 000 kg点穴浇施;10~12 d后进行第2次中耕施肥,用人粪尿15 t/hm2对水穴施,或用三元复合肥1 000~1 200 kg/hm2或市售精制有机肥1 200~1 500 kg/hm2株旁穴施;10~15 d后用与第2次同样的方法再中耕施肥1次;以后视植株生长和土壤需肥状况,每收割1次用第2次同等用量浅锄施肥1次。每次中耕施肥,结合清沟培土,遇干旱无雨,应及时浇(灌)水抗旱护苗,保持畦面微潮;多雨天气应做好清沟排水工作,以防积水,引起烂根[4]。
2.5 病虫草害防治
在当前生产实践中,败酱草病虫害发生为害较为轻微,主要易受蚜虫发生为害,并由此引发病毒病,偶而可见红蜘蛛、白粉病、叶枯斑病的发生,应注意做好低龄若虫期和发病初期的防治,防治蚜虫、红蜘蛛可用一遍净、乐果对水喷杀;防治白粉病、叶枯斑病,在注意合理轮作倒茬、实行健身控害栽培的基础上,可于发病初期用代森锌、多菌灵、退菌特、1∶1∶200波尔多液交替喷雾防治。播种、移栽后的前期,由于植株矮小,地面覆盖度低,容易发生草害,应及时做好除草工作。
2.6 适时采收
败酱草一年中在播种、移栽后从3月上旬起便可开始采收,直到初霜前均可采收,但因用途不同,采收适期各异。作为食用,可在苗高长至20~25 cm时,离地面4~5 cm处刀割采收,一般的只要地块选择、栽培管理得当,25~30 d便可收割采收1次;作饲、药用的可在苗高长至50~60 cm或现蕾时割除采收。为了增加采收次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可适当提前采收。
3
参考文献
[1] 赵栋,丁青,肖艺 .败酱草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9,15(10):76-78.
[2] 黄永耀.败酱草特征特性和人工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5(6):15.
[3] 李垚贤,高朝红,胡春丽.白花败酱草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07(8):15.
[4] 龚小林,杜一新,王海燕 .败酱草高产栽培技术及利用[J].农技服务,2007,24(8):94-9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