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柞水县作为陕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的实际,对柞水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巩固造林成果,发挥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陕西柞水
柞水县是陕西省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8%,树木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巨大,用途十分广泛。柞水县的板栗、核桃、木耳、香菇、香椿等林特产品全国驰名,畅销全国各地。1999年1月26日,柞水县制定出《柞水县一九九九年春季林业生产实施方案》,主要是以“五岭两线四川”为重点全面规划退耕还林面积2 000 hm2,掀开了退耕还林的新篇章。所谓退耕还林,就是基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因,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安排植树造林,有效恢复森林植被,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退耕还林一方面是耕地的退耕还林,另一方面也包括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经历了十几年的造林,柞水县已经进入到成果巩固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尤为必要。
1退耕还林的效果分析
1.1地方政府和退耕农户得到实惠
根据耕地平均产出水平与退耕还林扶持政策对比发现,柞水县的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地方经济发展没有受耕地减少的影响,反而在国家扶持和激励作用下,得到一定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贫困农户、贫困人口减少,农民基本口粮有保障,收入增加,外出务工劳动力增多,收入来源扩大。
1.2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开始凸显
到2009年底,柞水县退耕还林试点后的各项工程已开始显现初步的经济效益。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达1.9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64万hm2、荒山造林1.02万hm2、封山育林2 400 hm2。兑现粮钱资金14 905.91万元,管护费1 444.74万元,种苗费1 529万元,工程实现人均增收142.5元。工程的实施使柞水县大部分农民从退耕还林的补助中直接受益,同时,林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各乡镇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1.3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成果显著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遏制生态破坏、保护生态安全已成为人民的共识,人民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直接的影响就是,全国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有所下降。
2柞水县退耕还林逐步进入成果巩固阶段
柞水县的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1月开始启动,比全国提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战略提前9个月进入实施阶段,以“五岭两线四川”为重点全面规划退耕还林面积2 000 hm2,全县上下快宣传、快启动、快落实。经过十几年的退耕还林,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增加了退耕农户收入,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提高了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工程覆盖全县16个乡镇,当年完成退耕还林1 973.3 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 675.3 hm2,荒山造林298 hm2,取得了初步成效。
随着柞水县《关于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若干政策规定(试行)的通知》《关于乾佑河流域九九年冬生态工程实施方案》《关于金钱河流域九九年冬生态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柞水县迅速掀起了退耕还林工作的热潮,2003年,柞水县林业局被评为全省林业系统先进集体。随着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全国各地逐步进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成果巩固阶段。2007年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下发,柞水县的退耕还林也进入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时期,任务将更加艰巨,同时效果也将进一步凸显。
财政部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与2010年预算草案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于柞水县已取得的退耕还林成果和今后的任务目标,保护好柞水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乾佑河40 km绿色长廊、园林式旅游山城等景观,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3.1继续实施优惠政策,保证政策的连续性、长期性
林农是林业资源最直接的经营管理者,保护其合法权益关系到他们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为确保退耕还林生态目的的实现,柞水县林业部门要继续落实前期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利用粮食、现金补助、林权保障等调控手段,切实保护退耕还林者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行在工程实施之初的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并严格落实,继续推行封山绿化、以粮代赈的政策措施,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退耕还林的主要环节,保持和提高退耕地还林补助标准,以营造生态林为主,免征农业税,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切实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
3.2立足柞水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的系统性工程,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制定政策,特别是针对退耕农户的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尤其是退耕后出现抚育管护不力、复耕复垦、林粮间作等问题缺乏可行的约束机制的问题,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以柞水县获得“中国经典山水文化旅游名县”称号为契机,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把旅游项目建设和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结合起来,培育林业旅游企业在保护的基础上全面开发,重点抓好秦楚古道和姜家沟森林公园、五洲植物观赏园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3.3搞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应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只盯着森林覆盖率、存活率和退耕还林工程规模,而应当全面考虑生态要求和退耕区经济发展要求,充分考虑耕地保有量和粮食供给的需要,切实保障退耕户当前利益和长期发展利益的现实,通盘考虑,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专项规划。对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提前做好阶段性安排和部署,做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规划,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前提和规范工程建设的科学依据。
4
参考文献
[1] 冯春林,张勇.阿克苏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初步评价[J].新疆林业,2003(5):24.
[2] 奉国强.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西部经济政策建议[J].林业经济,2001(1):50-52.
[3] 陈永富.对退耕还林经济政策的比较利益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2002,22(6):69-71.
[4] 董小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关键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8-01-0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