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自交系成688选育报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424 日期:2024-06-10 来源:论文网

     作者:唐海涛 张彪 李远春 康继伟 谭君 陈洁 何文铸

  摘要介绍玉米新自交系“成688”的选育经过和配合力表现,综述了其特征特性、繁殖制种及高产栽培要点等,以为玉米的育种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新自交系;成688;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针对四川及西南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产量不高、抗病与抗逆性(抗倒、耐旱、耐瘠等)不强、适应性不广等问题,选育高产稳产、广适多抗、粮饲兼用的强优势杂交种是当前四川及西南育种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提高四川及西南地区玉米产量经济而有效的关键性技术措施[1]。而选育适应四川及西南生态条件的高配合力、高生产力、高抗病、抗逆力的自交系是组配强优势杂交种的基础和技术难点[2]。
  玉米自交系“成688”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利用人工合成群体MCO-1选育的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抗病抗倒的优良玉米自交系。该自交系有熟期中晚熟,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植株健壮、抗病抗倒、结实性好、品质优良、性状整齐一致、遗传稳定等特性[3]。
  1选育经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2年用人工合成群体MCO-1(698-3、成687、18-599、郑32、273、5003、海9-21、695-1311、634-1112、CH01-1112)为基础材料,经连续8代自交纯合稳定,经配合力测定和抗病性鉴定,于2005年冬季育成配合力高、性状稳定一致的玉米自交系成688[4-6]。
  2配合力表现
  2003年冬季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在云南南繁基地利用“成688”与重庆市农科院玉米所引进的自交系“4011”,组配玉米杂交组合“DT6508”。
  该组合2005年在成都本院农场品比试验中单产8 400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19.5%。同年在成都、南充、绵阳、宣汉、宜宾等多点试验,单产8 175 kg/hm2,较对照川单13增产20.0%。2005年品比及多点试验,均表现高产、抗逆等特点。2006年参加四川省玉米预试第一组,单产7 944 kg/hm2,较对照川单13增产15.4%,名列该组第2名。2007年参加省区试平丘第九组,单产7 273.5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8.32%,居第4位。2008年参加省区试平丘第五组,单产7 870.5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8.5%,居第3位。2007—2008年2年区试共20点次,单产7 569 kg/hm2,较对照川单13(2年平均单产6 981 kg/hm2)增产8.4%,该组合在汇总的20点次中有18个点增产,4点增产极显著,2点增产显著,2个点减产(减产均不显著)。2009年参加在南充、中江、达州、资阳、名山等地的四川省玉米生产试验,单产7 273.5 kg/hm2,较对照川单13增产10.4%(对照川单13单产6 586.5 kg/hm2)。目前已通过四川省玉米预试、2年区试,并完成生产试验,并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主要特征特性
  3.1生育期
  在成都春播,从播种至抽丝约需80 d,抽丝至成熟约需40 d,全生育期120 d左右。
  3.2农艺性状
  株高166.44 cm,穗位高69.4 cm。幼苗绿色,前期长势慢,中后期快。叶鞘紫色,第1叶匙形,第4叶叶缘紫色。成株叶片较短,株型中等。单株总叶数19.6片左右、穗上叶6片左右。穗位叶长70.5 cm、宽9.6 cm。倒数第3叶与主茎夹角48°。雄穗较大,分枝8~12个,粉量大,散粉时间较长;颖壳绿色,花药紫色。雌穗花丝浅紫色,吐丝多而整齐,花丝活力强。雌雄花期协调,结实性好。果穗筒形,穗长14.2 cm,穗粗4.8 cm,秃尖0.2 cm。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28粒左右。穗轴红色,籽粒黄色中间型。出籽率82.7%,千粒重308 g。
  3.3抗逆性
  连续多年试验和大面积种植示范表明,该自交系表现高抗大、小斑病,抗丝黑穗病、矮花叶病、茎腐病,中抗纹枯病和玉米螟。该系茎秆坚硬,根系深,支持根较发达,抗倒,耐旱力较强[7]。
  4繁殖制种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玉米自交系“成688”自身产量高,在2008年繁、制种试验中,成都春播密度4 400株/hm2时,单产达3 900 kg/hm2,北方繁种单产预计可达5 700~6 750 kg/hm2。
  该自交系对光温不敏感,适于四川省肥力中上等地区繁殖和制种,也可在甘肃、新疆等北方省、市繁殖制种。既可春播,也可夏播[8]。四川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为好,密度以6.0万~6.6万株/hm2为宜。
  田间栽培宜采用肥团(或方格、营养体)盖膜育苗移栽。结合育苗移栽足施底肥,适施苗肥和拔节肥,重施攻穗肥。一般总施肥量考虑施纯N 27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180 kg/hm2左右[9]。加强田间管理,抓好全苗,确保密度,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期收获。
  玉米自交系“成688”株高中等,雄花分枝多,花粉量大,千粒重大,自身产量高,作父母本均可。父母本行比1∶4或3∶8为宜。一般种母本6万株/hm2、父本1.5万株/hm2。
  5

参考文献


  [1] 荣廷昭.西南生态区玉米育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郭庆法,王庆成,汪黎明.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刘纪麟.玉米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 黄宜祥.四川玉米杂交种的发展及育种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1998(S1):31-37.
  [5] 张彪.四川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玉米科学,2001,9(4):84-88.
  [6] 潘光堂.我国西南地区杂交玉米育种策略的探讨,21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23-126.
  [7] 徐精文,杨文钰,任万君,等.川中丘陵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J].中国农业气象,2002,23(3):49-52.
  [8] 唐海涛,张彪,陈洁,等.四川盆地丘陵区玉米高产施肥技术,农业科技通讯[J].2009(10):92-94.
  [9] 张黎,胡强,何伟国,等.四川丘陵地区玉米单产的现状与取向[J].种子科技,2008,26(1):68-69.
  [10] 吴三林,陈兴明,李书华,等.玉米高产稳产播期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5):86-87.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