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赛别克 尼亚孜别克
摘要针对博州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讨论棉花三桃生长发育状况及保三桃的重要措施,以指导该棉区的棉花生产。
关键词棉花三桃;气候条件;作用;比例;保桃措施
棉花三桃是指棉花的伏前桃、伏桃和秋桃,是构成棉花产量的重要指标,为确保棉花三桃的生长发育,在生产过程中,棉花各个时期的田间管理都非常重要。其管理目标是伏前桃早挂,伏桃满腰,秋桃盖顶。
1博州地区棉花生产的气候条件
博州棉区处于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典型的大陆性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淡热,降雨少,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空气干燥,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为7.2 ℃,年日照时数在2 710~2 910 h,最热月份的气温平均在25~28 ℃。根据棉花的生长发育特性,博州棉区的气候条件及环境条件属特早熟次宜棉区,≥10 ℃的积温多年平均3 582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75 d,气候条件比较适合棉花等作物的生长。
2棉花三桃的作用与比列
所有“三桃”指的是伏前桃﹑伏桃﹑秋桃3种类型。伏前桃是棉株下部几个果枝第1果节所结的早桃,成熟较早,一般是7月15日前或入伏前所结的桃。它是棉花早发稳长的重要标志,占总桃数的10%~15%。伏桃是产量的主要构成部分,一般是7月16日至8月10日所成的铃。在抓好伏前桃的基础上多结伏桃是高产优质的关键,它是产量的主体桃、关键桃和当家桃,约占总桃数的60%~70%。秋桃也是产量组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一般是8月10—15日所结的桃,秋桃是衡量棉花是否早衰的主要指标之一,约占总桃的15%~20%。博州棉花三桃的比列大致是1∶7∶2或1∶8∶1。
3保三桃的主要技术措施
3.1适时早播,做好田间管理
在博州棉区以早争取棉花生长发育期来延长有效的开花结铃期,以早争多,多结伏前桃、伏桃。该地区地膜棉花4月上旬开始播种,4月下旬结束。播种时要求5 cm地温稳定在12 ℃以上。博州棉区的棉花播种期间天气冷热交替,播种时利用气象上俗称的“冷尾热头”,意思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热资源和天气变化规律抢时播种,以实现棉花早出苗﹑出全苗﹑出壮苗。苗期管理是中耕松土,提温保墒,改善根系的生长发育条件,促根为目的。蕾期是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矛盾最突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管理关键就是要防止棉花旺长,只有蕾期稳长才能确保伏前桃多结伏桃。做到蕾期稳长是打好丰产架子、争取伏桃满腰的基本要求。不早衰是秋桃盖顶的关键,做好棉花中后期的管理,使棉花早熟不早衰,有效延长后期棉花结铃期,才能达到秋桃盖顶的目的。
在生产田间管理进程中,力争做到“三促﹑三控﹑争三桃”。“三促”即促壮苗早发、促进花铃期稳长、促进早熟;“三控”即控蕾期旺长、控制过早封行、控制早衰;“争三桃”即力争带桃入伏,控制棉花高度。
3.2保持适宜密度,控制棉花高度
博州地区有优越的光照条件,但热量条件不是很充足,尤其是春季和秋季的热量条件不是很充足。因此,要采用小个体、大群体的栽培技术。当地的许多棉花密度栽培试验表明,博州中早熟品种最适密度是21万~27万株/hm2。在一定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产量有增加的趋势,当达到一定的密度之后产量有下降的趋势。如果密度过高叶面积系数增加,影响通风透光,易产生蕾铃脱落、烂桃等现象。高密度栽培的同时,还要有效地控制高度。一般控制在60~65 cm,第1果枝节位14~18 cm,1~5节平均节间长度2.5~3.0 cm,最长不能超过4 cm。6~15节平均节间长度4.5~5.0 cm,最长不超过6 cm。全株平均节间长度4.1~4.5 cm,单株果枝数7~8台为宜,这样才能保证三桃的比列和棉花坐桃率。为了达到上述指标,从苗期开始做好化调工作。
(1)弱苗﹑僵苗可用磷酸二氢钾1 500 g/hm2加尿素2 250 g/hm2对水450 kg/hm2叶面喷施。盐碱地最好在子叶期喷施1次锌肥,用量900~1 050 g/hm2,对水450 kg/hm2。
(3)4~6片叶时进行第3次化控,用缩节胺15.0~22.5 g/hm2;7~8片叶时进行第4次化控,用缩节胺22.5~30.0 g/hm2;头水前3 d,用缩节胺30.0~37.5 g/hm2,对水450 kg/hm2。二水前用缩节胺37.5~45.0 g/hm2,对水450 kg/hm2。
(4)打顶后4~5 d,当顶部第1果枝伸长到5~7 cm时,用缩节胺90~120 g/hm2,对水450 kg/hm2重控1次。
3.3做好水肥管理
(1)适时灌头水。头水过早,营养生长过旺,现蕾少;头水过晚,落蕾严重。灌水原则是:头水晚,二水赶,三﹑四水看苗情灌。灌好头水是建立产量基础的关键因素,一般不旱不灌,见花灌头水。水量为750~900 m3/hm2。灌水标准是无旱斑,无积水,上水均匀不漏灌。此次灌水对棉株下部成桃多少至关重要。全生育期灌水4~5次(节水灌溉要10~12次),每次灌水时间间隔10~15 d,最后一水在8月20日左右停水。
(2)施足肥料。有机肥与无机肥巧结合,施足基肥重视花铃肥,不施桃肥,搭配叶面肥追施微肥。施足基肥(全层施肥),施尿素225 kg/hm2、二铵225~300 kg/hm2、钾肥150 kg/hm2、锌肥15~30 kg/hm2、油渣450~750 kg/hm2。主要目的是充分满足棉花苗期﹑蕾期﹑初花期对肥料的要求,有利于壮苗﹑早发﹑早现蕾,有利于多现蕾﹑多结铃创造良好的条件及满足棉花营养临界期。
3.4及时打顶使秋桃盖顶
适时打顶有3个方面的好处:①控制高度;②限制果枝台数,控制叶枝生长;③协调植株营养分配。打顶后可以提高顶端的倒一果枝和倒二果枝的成铃率。打顶原则是:“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正常棉田在7月5日打顶,7月10日前结束。
3.5防治病虫害,减少蕾铃脱落,提高三桃数量
博州地区病害主要有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蕾铃期的两大病害。老棉区每年都发生,枯、黄萎病严重的地块可造成绝收。解决的办法是选用抗病品种,培肥地力,增施腐熟的农家肥,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虫害主要有蚜虫﹑棉叶螨和棉铃虫三大虫害。蚜虫和 棉叶螨都为害棉花叶片,蚜虫暴发时还为害棉花的生长点,这2种虫害都是通过吸棉花的营养造成落花﹑落蕾,严重影响棉花产量。棉铃虫危害主要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棉铃虫蛀食蕾铃,造成蕾铃脱落,减产最为严重。因此,防治棉铃虫是保三桃的最有效措施。棉花虫害防治要提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要把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
总之,根据博州棉区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各项技术落实,措施到位,不断利用先进的棉花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来增加总桃数而提高产量,以改善棉花品质和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
4
参考文献
[1] 徐继秀,宋建鸣.次宜棉区棉花栽培的重要环节[J].新疆农业科技,2007(5):20.
[2] 陆学云.棉花栽培中全程化控实用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5):24-25.
[3] 纪从亮,史伟,邹芳刚,等.关于创新棉花栽培技术的几点思考[J].中国棉花,2008(9):2-6.
[4] 欧阳琼成.沿江棉花栽培技术的改进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22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