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郑丽敏 王海莉 郭鹏飞 牛永锋
摘要介绍了玉米苗期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特征,提出玉米苗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促进夏玉米生产的持续开展。
关键词夏玉米;苗期病虫害;种类;识别特征;综合防治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2009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3 046万hm2,主要集中在北方、黄淮海和西南3个优势产区。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病虫害都发生在苗期。因此,了解当前玉米生产中苗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掌握苗期病虫害田间防治技术,可有效减轻和控制病虫害对玉米生产的威胁,促进玉米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夏玉米苗期病虫害的主要种类及其危害
玉米苗期病虫害主要有苗枯病、根腐病、褐斑病、矮花叶病、粗缩病、蛴螬、金针虫、蝼蛄、灰飞虱、蓟马、钻心虫等。
玉米苗期病虫害是影响玉米全苗、壮苗的关键因子,苗期被害后造成死苗或小苗、弱苗、病苗,田间缺苗断垄,对产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做好苗期病虫害的防治,是保证产量的前提条件。
2夏玉米苗期病虫害的识别特征
2.1苗枯病
玉米苗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的四至七叶期,表现症状特点是叶片边缘首先出现黄褐色枯死条斑,个别叶片或植株出现萎蔫,3~5 d后叶片变青灰色或黄褐色枯死。发病株根毛初期出现淡黄色至黄褐色侵染点,1~2 d后即变为黄褐色水渍状坏死,严重时皮层腐烂,根毛脱落。危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出现火烧状枯死,心叶逐渐青枯萎蔫,茎基部发生腐烂,用手轻轻一提即可拔起。
2.2根腐病
由土壤中多种病原菌引起。其中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表现为中胚轴整个根系逐渐变褐、变软、腐烂,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幼苗死亡。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病斑主要发生在须根和中胚轴上,病斑褐色,沿中胚轴逐渐扩展,环剥胚轴并造成胚轴缢缩、干枯。病害侵染严重时,可导致幼苗叶片枯黄直至植株枯死。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主要表现为根系端部的幼嫩部分呈现深褐色腐烂,组织逐渐坏死;与籽粒相连的中胚轴下部发生褐变、腐烂;植株叶片尖端变黄,病害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
2.3褐斑病
苗期症状出现在叶片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病斑甚至全部布满病斑。由于病斑量大,常常导致发病叶片干枯死亡。
2.4矮花叶病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尤其在新叶上明显;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一般第1片病叶失绿带沿叶缘由叶基向上发展成倒“八”字形,上部出现的病叶待叶片全部展开时,即整个成为花叶。
2.5粗缩病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节间粗短,心叶不能正常展开,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
蛴螬、金针虫、蝼蛄均取食植株的地下部分组织,毁坏萌发的种子,咬断胚轴和幼根,导致幼苗死亡,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
2.7刺吸性害虫
玉米在出苗后常常受到蓟马、钻心虫等危害,造成心叶卷曲,并由于生长点受到破坏而出现不正常的分蘖。
3玉米苗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对玉米苗期病虫害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3.1选用抗病品种
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是解决玉米病害的最经济措施,能有效减轻玉米各种病害的发生和危害[1]。目前应推广郑单958、安玉12、浚单20、蠡玉16、豫玉23等高产抗病品种。
3.2推广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
种子包衣剂含有多种高浓缩的杀虫杀菌成分以及微量营养元素,能起到种子消毒、防治种传、土传病害以及地上、地下害虫侵害的作用,同时还能刺激玉米根系生长。不仅能提高保苗率,节省种子,而且能增加玉米产量。如果没有包衣种子也可用乐垦二号、新雷三号等玉米专用拌种剂拌种。
3.3适当调整播种期
调整播种期是防治玉米粗缩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2]。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适当调整播期,使玉米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春播玉米应适当提早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麦田套种玉米适当推迟,一般在麦收前5 d,尽量缩短小麦、玉米共生期,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在麦收后抢茬机械播种[3]。
3.4加强田间管理,减少菌源虫源
合理轮作倒茬,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使用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拔除田间病株,减少病菌和虫卵量。同时,推广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和锌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和抗逆性。
3.5化学防治
在推广抗病品种、配方施肥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苗期病害可推广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一般使用800~1 000倍液为宜。对于苗期害虫可在出苗后用乐果750 mL/hm2加菊酯类225 mL/hm2对水225 kg/hm2进行全田喷雾,可兼治刺吸性和食叶类害虫[4]。
4
参考文献
[1] 李红,晋齐鸣,王立新.吉林省玉米苗期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2002(S1):33-34,38.
[2] 宋淑云,晋齐鸣,孙秀华.玉米苗期病害概述[J].吉林农业科学,1997(4):53-57.
[3] 张秀文.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J].玉米科学2000(3):73-75.
[4] 刘传岳,王黎明,杜世凯,等.南繁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0:161,16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