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锦康 董恩省 虎明洪
摘要:介绍了威宁县高海拔地区辣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前准备、培育壮苗、适时移栽、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采收等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辣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高海拔地区;贵州威宁
威宁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位于东经103°36′~104°45′和北纬26°30′~27°25′,海拔1 234~2 878 m,平均2 200 m,海拔1 800 m以上地区气候相对较为冷凉,有效积温低,辣椒不能正常生长。为解决该地区人民对辣椒的需求问题,笔者于2007—2009年在海拔2 220 m的区域进行地膜覆盖辣椒栽培试验,鲜椒产量在20 t/hm2以上,产值超过4.28万元/hm2,高产鲜椒产量超过25 t/hm2,产值达5.35万元/hm2以上,纯收入在3.0万元/hm2以上,效益较高的可超过4.0万元/hm2。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播前准备
辣椒属喜温作物,选择向阳、日照充足的平地、缓坡地或梯地,土壤以肥沃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砂壤土为宜。在威宁高海拔地区,主要采用小拱棚苗床育苗法。一般采用低厢育苗方式,苗床宽1 m,长度根据大田用苗量而定,苗床深10 cm左右,制作好苗床后,用秸秆焚烧苗床,然后用30%充分腐熟细碎的有机肥与70%细肥土,加入少许普钙或钙镁磷肥混合拌匀施入苗床,厚8 cm左右为宜,耧平即可。高海拔地区种植辣椒应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性强、早熟或中早熟的品种,如大方皱椒、毕节线椒及部分地方品种等,切忌盲目引种。
2培育壮苗
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最适宜播种期。苗床浇足底水,待水下渗后播种,将辣椒种均匀地撒播于床土上,密度以1粒/cm2左右为宜,播种后撒0.5 cm厚细土覆盖,可加盖1层松针(厚度以能见床土为宜)或遮阳网。利用竹条或其他具柔韧性树枝条作架材,长1.5~1.7 m,平稳弯曲后两端插入苗床边沿,每隔40~50 cm架设1根,拱高一致,拱架光滑,拱架设立后覆盖棚膜,一侧用土压紧压实密封,另一侧和两端用石块或木材压稳。经常保持床土湿润,傍晚浇水,浇水量以土壤湿润即可,做到少浇勤浇。种子吸水膨胀后和出苗后,若遇午间温度过高,易发生闷种和化苗现象,应注意通风[1-3]。大部分幼苗出土后,逐渐揭除松针或遮阳网。子叶展平后即可开始间苗,同时拔除苗床内杂草。2~3片真叶时揭膜炼苗,白天揭膜,傍晚覆盖防霜冻。
大田地块进行深耕、细碎、耙平,按90 cm开厢起垄,垄间留10 cm走道,垄高20 cm左右。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0~22.5 t/hm2、复合肥1 200~1 500 kg/hm2作基肥。4月中旬至下旬,当幼苗6~7片真叶时即可移栽。移栽前在垄面按60 cm×60 cm挖窝,每窝定植2株的,栽植3.33万窝/hm2(6.66万株/hm2)。定植时从窝边取少量土与有机肥、复合肥充分拌匀,然后挖一小窝,再取窝边无复合肥混合的土壤进行定植,应避免复合肥与幼苗茎杆接触,以防烧苗,定植完毕要整平垄面。
4水肥管理
定植后必须浇定根水,土壤干燥需浇透。干旱时及时浇水保墒,雨水过多时注意排水,清除垄面坚硬秸秆或易破坏地膜的硬物,垄面平滑平整,然后覆膜。覆膜时尽量避免损伤幼苗,破膜时对准幼苗所在位置破3~4 cm大小的口,放出幼苗,取细土覆盖破口,浇水淋湿密封,覆盖地膜边缘时防皱膜、防过松过紧、防透风漏气。若覆膜时不小心弄破地膜,需用细土覆盖破口,浇水淋湿密封。辣椒生长期不用追肥。
5病虫草害防治
威宁高海拔地区辣椒的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枯萎病、小地老虎、蚜虫等。还苗后和坐果时分别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4-5];移栽后用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全田喷洒再覆膜,可有效防治小地老虎;发现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发现行间杂草及时铲除,保持地膜密封。
6适时采收
谢花后25~30 d,果实充分长大,果色加深,果皮发亮,具有一定的辛辣味即可采收门椒。采收需及时,延迟采收易造成地膜烫伤;红辣椒要求新鲜不软、红色达90%以上时采收;用作干椒,则以果实全部红色、少部分果实开始变软时采收为宜。
7
参考文献
[1] 莫时仁.主要蔬菜栽培技术[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2] 周培荣.贵州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
[3] 王天文.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与管理[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4] 李桂莲,袁洁.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图册[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
[5] 宫连义,李锦康,董恩省.威宁河谷地区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7):22,24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