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性课堂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新探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0996 日期:2024-03-16 来源:论文网
代写论文网:   【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良性互动,关注情感交流。掌握知识不是学习生活的全部,要学会学习,体验生活。
  【关键词】 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使之符合预定的目的。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不同志趣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2.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3.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各章节需要探究的化学实验只给出实验方法,不给出实验的结论。4.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众多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中安排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5.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6.新教材中众多的猜想与假设,留给学生质疑,为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对新课标的特点,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教学是良性互动活动。
  有效性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最看重的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共同发展,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教与学良性互动。一切好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究其运作轨迹和教学状态,都是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单向的不行,教师表演的再好,花样再多,学生都成了看客,到头来一无所获。所以要把有效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和谐、活跃。
  二、教学是情感交流活动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① 如果将“情感”投入化学课堂教学的运作,愉快、主动、高效的学习景象便在眼前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复杂、微妙的双边活动,是特殊人际关系。教师和学生各自都带着自身和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互相结合,互相激发,互相补充和发展,才能最后达到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所以,它要求师生必须采取密切合作态度,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如果一方感情受压抑时,在情感上不会合拍的,教学活动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在实施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不单单来自于教学内容本身。即使是教学内容不包含情感因素,也可以对其进行情感化处理,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教学的效果。学生回答问题,不论正确多少,都要积极肯定他们的参与,让回答问题成为快乐而不是负担,先做朋友,再做师长。
  三、教学是学生的认识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感悟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他的主体是学生本身。郭思乐教授说:“学生不只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能量。”② 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己“生产”出来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遵循的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认知过程,塑造的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人”,获取客观的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唯一目的。为了这种知识,学生忘却了自己,忘却了生活,甚至牺牲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人的生活与知识的关系完全被颠倒,由此造成生活单一化,知识单向化。因此,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必须从充满了价值和意义的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充分挖掘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与生活价值的意义,使教学活动回归到人自身,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实现从以往的塑造“知识人”到培养“现实生活人”的转变。
  由此可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06页
  2.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