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探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0597 日期:2024-03-12 来源:论文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让学生不再机械的识记汉字,不再索然无味的朗读课文,不再听那满堂灌的讲解。
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学生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构建一个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堂,才能用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让学生的创造力尽情发挥。
一、激趣导入,先声夺人
课堂导入是一种艺术。一个成功的导入,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教《拿来主义》时,我的开场白是:“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立足课本,拓宽视野
新课标对语文学科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语文的工具性置于首要地位,而人文性明显被弱化。因此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彰显本学科的人文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课本,引导学生把课本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即课堂,生活即老师。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名胜古迹、工厂新貌、乡村变迁、文化动态、名曲名画、时政要闻等等,无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宝藏,埋首书案不问窗外事,以至视野狭窄,思想僵化,这正是语文学习的大忌。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的依托之下,才能有不尽的源头活水,也只有这样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
三、重视体验,陶冶情操
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力,既是人生的人文情怀,也是生命的生存质量。可是以往的教学往往过度的强调知性因素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感受、体察、领悟、想像等心理功能的发挥。也就是说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靠老师繁琐的分析、抽象的说教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学生充分地语言体验中形成的。比如教《雷雨》这一课,由于这篇课文距离学生年代较远,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不足,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作品,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即表演出了“情”又表演出了“意”,可谓一举两得。再比如学生朗读作品时一定要提倡“美读”。何为“美读”?只要能很好地体现作品的语体风格,能很好地传情达意的读皆可称为美读。美读,就是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读出自己的“生活”,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调、韵味、意趣。让学生在“读”中,以声传情,以情代声、声情并茂、声醉情痴。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在各种感官配合协调下进行亲身体验,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个人情操。
总之,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能培养起来,进而使学生由被动低效地学习变为主动高效地学习,最终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