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审美鉴赏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0595 日期:2024-03-12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如何让语文课出彩,并且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收到美的熏陶,从而感悟语文的魅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开拓思路,积累写作素材,而且可以获得审美愉悦。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对一些优秀篇章的指导,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力。
首先,审美标准一定要明确。
审美标准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就不同。正如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所说的那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斗争,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操来指导阅读,分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同时作品往往有优劣高下之分,并非开卷都有益,这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审美标准来对作品进行取舍,将作品中的精华部分接受下来,而将不美的部分舍弃,从而加强美的蕴积,提高自己美的素养。
其次,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
艺术鉴赏与认识活动有密切关系,但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认识,他要通过鉴赏来获得一种审美愉悦。若我们仅凭表性思维、逻辑判断来看待作品中的艺术表达,就往往难以理解艺术的深妙之出。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曾有人这样评论说:“三两枝”桃花何以让人瞩目,“春江水暖”鸭又何以先知?”试想若把“三两枝”换作十枝八枝,此时还有什么韵味?人们的错误就在于把“三两枝”看得太实在了而忘记了这里只是虚指,作者只是借此表现春江之春来的早而已。若把这个数字看成实指,那就不是鉴赏诗歌了。由此可见,懂得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他的艺术特征并进而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再次,鉴赏要与感悟配合起来。
阅读中的感悟活动是重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否定感悟性的活动。审美鉴赏虽然离不开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但仅有感受往往不能把握作品更深刻的意义。
鉴赏若没有感悟作指导,就只能是盲目的低层次鉴赏,忽视对作品思想艺术的的理性分析,只注意书中的情节,,甚至将自己的感情体验完全投入到情节之中,来个“设身处地”,这就容易误入歧途。据清代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记载,杭州一女子酷爱《红楼梦》,她自己也染上林妹妹一样的病症。当她病危的时候。她的父母认定是《红楼梦》害了他们的女儿,便将书投入火中烧毁。那女子在床上看见哭了,放声大哭,挣扎着呼嚎:“奈何烧煞我宝玉!由此可见,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既要投入感情,又要进行理性分析;既要深入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理智的发现作品的美之所在。
最后,审美鉴赏要善于探求文章的独特之美。
大凡优秀作品都蕴含着美,只是作品不同,美点各异而已。因此,教师应根据作品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审美要求,以引起学生对特殊美点的审美注意。如阅读游记、写景散文等类文章时,提出欣赏自然美的要求;阅读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新闻、通讯、小说等作品时,提出欣赏社会美的要求。同时,还要根据审美对象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美的因素,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比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得很精彩,读起来无异于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它的美点就在与文章生动的材料、巧妙的布局、起伏的情节、精炼的语言、读起来使人赏心悦目。文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热爱生活,憨厚淳朴,腼腆羞涩而天真烂漫的小伙子。他走路故意把我甩远,他到新媳妇家借被子扭怩尴尬,一系列情节无不充满趣味和美感。而故事最后他扑在手榴弹上,舍己为人,勇救战友,更是他的性格展现了一种新的崇尚之美,悲壮之美。
  教师若能指导学生注意到这其中的取材之美,就能激起学生发阅读鉴赏的热情。又如,毛泽东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语言极其精炼。震惊中外得如此大事件,文章仅用了100多字,就充分的反映出来。特别是导语,仅用了26个字,就把人物,时间及结果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写得极为概括凝练,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精炼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培养学生注意到发现美,鉴别美,欣赏美,感悟美,把美的一切融入自身的思想,我想语文课堂肯定会闪光亮彩。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