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键词】: 文言文 激趣 自主学习 诵读 训练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呢?作为一线教师,经过几年的探索、琢磨,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改变文言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
一、挖掘学习源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文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作为教师必须要去培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
首先,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入开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处。如《赵普》,可挖掘此文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采用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谈谈对“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冒死为国举荐人才”的看法,进而谈谈当前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感。
其次,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如组织学生讲故事,开展简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理解课文内容。在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同学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最后,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并辅之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
二、担当引路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比较归类,使他们能举一反三,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这样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收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
文言文虚词学习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把这些词语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三、立足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课堂上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诵读过程中完成对文意的整体感知。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qiǎng”,而应读“jiāng”。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强调训练——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古文言文考试的形式不是教什么考什么,因此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1)精讲精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每年中考字词的检查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出题依据,因此教师每次训练要重视评讲。要高度重视训练材料与教材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知道怎么学课文,怎么将课文中学到的东西用到训练中去,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2)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和考毕竟是两回事,训练中我们还要注意方法的指导。如文言句子的翻译,中考占6分之多,我们在加强纸笔训练之外,还要指点翻译的方法。像信达雅的原则;留增删换调缩扩的方法;辨别句中得分点,明确句中考查点的能力等。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