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改善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 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主阵地,如何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是每一位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以下就本人的教学工作实际并结合他人的教学经验,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研究教材、审视教材,增强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我们要尊重教材,但绝不意味教师要迷信教材,受缚于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了解远没有一线老师清楚。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自信地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以适应学生的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结合本人教学工作的实际举以下两个实例。
实例一: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关于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这部分内容时,编者并没有考虑到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并未学习过化学键的有关知识。因此,若按教材中介绍的方式进行讲述,学生根本弄不懂该处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参照苏教版教材中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首先向学生介绍化学键(共价键)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氨基酸究竟是怎样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经过我对教材内容的这一番“篡改”处理后,学生很轻松地接受了这部分知识,使这一难点被成功突破。
实例二:进行“光合作用过程”教学时,对于暗反应过程的介绍,课本把暗反应整个过程分为二个步骤:(1)CO2的固定;(2)C3的还原、糖的生成和C5。编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想降低难度、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殊不知,这样处理后,反而使学生并不清楚暗反应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暗反应过程还原为原有的三个步骤:(1)CO2的固定;(2)C3的还原;(3)C3的去向。经过这样增简为繁的科学处理后,学生真正清楚了暗反应中每一步所发生的变化。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的改造才是成功的、合理的。
二 重视对教学资料中图表的解读,增强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生物教材都有大量的图表信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具体地说,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有效地、准确地抓取图表的相关信息。
1.细品精析,从图形本身解读隐含信息
图形中图的形状、大小、位置、颜色;图中的箭头以及曲线图中起点、终点、折点、交点;图形的走势等,这些都可能是题目中的一些有用的信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对图形本身信息的识别能力,把隐藏在图形中的信息解读出来。
实例:下图是从一种二倍体生物体内获得的某个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时的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
染色体,8个DNA分子;
B.这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多糖是
糖原;
C.此细胞是减数分裂的后期示
意图;
D.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纺锤体
和赤道板。
分析图示:对于此图,从纵向上看,原来属于同一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单体已经分离,因而可判断是细胞分裂后期图;再从横向上看,有大小、形态相似的染色体,即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据此可判断此图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图,故选A。
2.发散迁移,找到各图形间的联系信息
图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题目中同时呈现两个或多个图形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图形进行比较,从中筛选、择拣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以利于最终解决问题。
实例:将一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如下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分析图示:首先分析乙图,据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可知: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过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根的生长,将该信息迁移应用于甲图,可判断出P所在的曲线为根上的,再根据乙图中根部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结合甲图中P点处在较高的生长素浓度下,最后确定P点最可能是d点。
收获感悟:当遇到题中有多个图形或表格时,不要孤立地去分析每个图,而是要把多个图表联系起来,综合分析,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再把信息迁移到相应的图形上加以运用。
三 积极主动地收集学情信息,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实例一:在学习必修(3)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内容时,我们知道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都有一个去向,就是被分解者利用,最终散失掉。在教材及许多资料中,都说成是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掉的。我在教学中也未注意,自然地也是按照这种说法向学生介绍的。在课后与学生的座谈过程中,有学生就这一点提出质疑,因为按照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供能的过程,而动植物遗体被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利用的过程先是在细胞外进行,然后小分子有机物进入分解者细胞内才可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者利用。因此,该学生认为这部分能量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散失的(既包括胞外分解,又包括胞内的呼吸作用)。我听后,认为学生的分析有道理,为慎重起见,我认真查阅了《微生物学》、《生态学》等有关书籍,确认了学生说法是正确的。于是,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及时予以纠正。这件事情,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反馈的重要性,也深刻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实例二:在学完人教版必修(1)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后,因为这一章知识难点多,且是学习必修(2)的基础,因此,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本章结束后,我及时设计印发了一张学情信息调查表,调查表中把本章所有知识点全部罗列上,待反馈表收上来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较好,但是后来做本章测试题时,却发现学生的情况并不乐观。这是什么原因呢?经反复思考,我认识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运用之间缺少一座桥梁,这座桥梁需要老师帮助搭设。于是,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又结合几道典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结果使学生对知识的利用能力得到了提升,遇到有关问题时,不再茫然无措,而是能用正确的方法解决。
以上实例都深刻地说明了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一大重要推动力。
四 尝试使用导学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不少地方特别是苏南很多学校开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这种模式以其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人从上学期也开始尝试着利用此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现就导学案的本义、导学案的基本环节以及使用导学案的体会略作阐述。
1.导学案的构成
第一,教案:传统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
第二,学案:学案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侧重于学习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会学。
第三,导学案:所谓导学案,就是指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文本运用方式。导学案的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
2.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的基本环节是:导思、导学、导练。
第一,导思:“导思”是指在导学案中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以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第二,导学:导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及学生自学中提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的讲解要注意精炼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教师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但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导练:训练题的设计要精致、简练,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
3.使用导学案的体会
实行导学案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人,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是一种值得尝试、推广应用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新标准下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若干反思[J].生物学教学,2005(4):12~13
[2]谢伟雄.使用好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的体会[J].生物学教学,2010(8):28~29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