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的“导行”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9028 日期:2024-02-27 来源:论文网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道德认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我通过多年教学的磨炼,纵观新课改的形势,并结合影响小学生道德基础和道德行为养成的各种因素,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导行”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在以境动人中“导行”,激发道德情感
  人的情感不但具有感染性的特点,还具有情境性。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因素往往具有综合的作用。所以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我经常巧妙地创设必要的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逐步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这一重要环节。如在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节课时,我激情洋溢地介绍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孩子们随着雄壮的国歌不由自主地站立起来,凝望着黑板上的五星红旗,行少先队队礼。因此,适宜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能力。
  2.在辨别是非中“导行”,提高道德认识
  小学生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差,这就需要引导他们运用道德知识辨析一些道德现象,增强对于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抵制力,强化其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深入明理后,我都要设计一些辨析题、选择题让学生认真思考,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美丑,从而达到提高道德认识之目的。如我在教学《遵守集体纪律》一课时,在让学生认识遵守集体纪律的重要意义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正反两方面的是非辨析题,让学生辨别。通过辨析、争论、比较,增强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道德认识,遵守集体纪律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3.在实践活动中“导行”,陶冶道德情操
  小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反复的实践活动。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品社课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我在教学《劳动光荣 懒惰可耻》一课时,结合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开展“生活小能手”比赛活动,进行“洗衣服和家庭大扫除”比赛。学生们通过赛前的准备练习、赛中的实际操作和赛后的巩固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掌握了劳动技能,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服务的素质,使学生在劳动中感悟生活、享受生活,从而达到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4.在自我规范中“导行”,指导道德行为
  通过这些年我对学生的仔细观察和了解,以及行之有效的教育,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我行为需要不断规范,心理健康等方面需要及时输导,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我在品社课教学《拥有好心情》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讲出自己的烦心事,怎样才能走出烦恼的困扰。一个平时不善言谈、表情木讷、成绩不好的男孩子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终于吐露心声;原来他父母离异,继母对他非常严厉,他认为继母是故意苛刻他,老是与父母顶撞,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日增。老师与同学们了解情况后,主动与他交谈,并与其家长沟通,知道继母并非刁难他,而是视他为亲生,要培养他成才,只是方法欠妥,才造成现在这种局面。从这以后,他和父母关系逐渐融洽,心结一解开,每天快快乐乐地生活和学习,学习成绩不断上升,还主动参加班上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我相信这位学生今后一定会用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指导并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课本,而应该让学生主动适应、主动参与社会生活,走出课堂。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辩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