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职教育 语文 现代文阅读
一、运用新基础教育理论优化中专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理论要求教师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教案,而是课程建设、开发和创新的过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
1、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一般被认为是“差生”,在被指责,被忽略、被边缘化的环境中长大;规范行为习惯的养成较欠缺,请他们讲话时无语或语无伦次,不让讲话时却又喋喋不休。他们热情、善良,表面张扬,内心脆弱,思想活跃,渴望被老师认可,愿意接受新观念。
2、如何运用新基础教育理论,启发学生思维,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又动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教师的职责。
二、运用新基础教育理论优化中专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依据
运用新基础教育理论优化中专语文现代文教学,告别了空洞说教的“肢解分析”阅读教学模式,克服了语文教学中零敲碎打的分析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所带来的弊病,做到“悦读”,学生愉悦的读书。
1、 理论依据。
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②、“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能,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③、“我先了解学生个性,才会用适合他的方式教他。”
④、“人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自由、自觉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
⑤、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义是:“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征。”
2、现实依据。
当今社会对“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不会说或说不好”的人,应该是“学能的畸形儿、人才的偏颇者”。
从2010年起,上海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对中专在籍学生提出了普通话达标等级要求——二级乙等以上;说话能力测试的分数40分(占40%)。
三、运用新基础教育理论优化中专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站在学生角度,激发学生独特感受。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建构新知识的主体。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师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跳出学科看教学。
中专10181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卡尔·马克思17岁时写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与我们教学对象同龄时写的中学毕业论文,怎样上好这堂课?
伟人马克思他的择业观与我们学生一定会有差异。课前我问学生,你们将来找工作首先考虑什么?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钱”!面对多数存有拜金想法的学生,如何寻找突破口,引导他们的择业观,为毕业后择业定位打基础。课前我不具名搞了调查,旨在调查学生的择业方向,学生们五花八门的择业倾向跃然纸上,真是应有尽有:有当兵的,当老师、画家、诗人、宇航员的,有追求发展空间的,有讲究工作环境的,有从事喜欢职业无所谓钱的,当然也有不管职业只讲究钱的。面对思维活跃、有想法、会思考的学生,我心中有谱了。马克思的这篇论文正是写给不愿受命运摆布的年轻人,他希望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必须严肃认真地考虑,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有尊严的工作。我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中亲身体验。与学生共同讨论了“人为什么要严肃的选择职业”和“如何严肃地选择”等问题。学生们很有感触地说:“一篇文章使我的择业观有所改变,原来我只有一个想法,哪个单位待遇好,我就到哪个单位。现在,我要重新考虑,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成长性好的工作,有尊严的活着……” 一堂课,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呈多元性;既体验了课堂教学的快乐,又实践了新基础教育将“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沟通的理念。
(二)、在鉴赏品味、深化情知和合作分享中提升。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找到文本的“空白”创造意境,灵活运用“文本”让学生主动将文本与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或补充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提炼,引出学生新的见解,进而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更多的体验。
在讲析冰心《谈生命》时,引导学生理解冰心将生命比喻成“一棵小树”和“一江春水”的观点没有难点。
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命?我尝试用新基础教育理论优化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鉴赏讨论、深化情知学习中,提升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6-7人一组,民主推荐小组长(召集人)一人,给学生独立体验的时间,各抒己见,相互讨论,并将小组见解集中,选派代表陈述。学生在平等、自主的环境中,兴趣浓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妙语连珠。“生命是一粒种子”、“生命是一本书”、“生命是远航的船”、“生命是一首歌”、“生命是一张白纸”等等,学生在自由、自觉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同时个性也得到发展。
2、积极思维,畅所欲言。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缺一不可。如果在一堂课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那么这堂一定是失败的课,学生的收获也不会很大,也不符合新基础教育理论的理念。因此,一堂好的课,应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课前引导学生返璞归真地研读文本,问题设计既贴近学生,又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在梳理中整体把握阅读。
在亲情篇《那个孩子》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谈谈《那个孩子》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在学生的共同陈述下,那个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可喜阅读效果。再请学生联系自己谈谈,自己身上是否有《那个孩子》的影子,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谈了自己不听父母话,不理解父母,跟父母顶嘴,埋怨父母没出息等等;再引导学生谈谈父母对自己怎样?学生们又踊跃地畅谈了父母如何掏心掏肺对待自己的实例。学生们在叙述中感受了父母平凡博大的爱,懂得了用感恩的心看待父母的付出。并引出:“要使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的人文教育。一堂学生都在动:动手,动口,动脑的课在意犹未尽中结束,让学生自己谈阅读体会,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关注每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目标。制定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够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应走近学生,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充分挖掘他们各自的长处,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不吝啬赞美的语言,搭建适合的平台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做到:不求快,不求多,不中断,常关注。
有些中考失利进入中专校学习的学生,刚进校时踌躇满志,决心好好学习,决心将以前被荒废的时间补回来。也许是学习方法欠妥,也许是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学生着急、家长着急、老师着急。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谁都知道,中专4年,没有一年可以荒废,也没有一年可以重来,谁会不知道那么简单的道理。”家长会上:“老师拿着考试成绩在家长面前一一评论着自己学生的成绩,家长们的心情随着老师的点评像波浪一样起伏着,从家长脸上的表情能够看出,家长们非常担心……上课听得不能算是很差,可是却又是不能满意的成绩,想不通,也不想去想……老师一个一个地细心指导,在我们看来,无非类似在做在伤口上撒盐的动作,却又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尽力……”
这群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注、关爱和点拨,如果教师不及时伸出援手,也许有些学生就会流失。老师将所有的门关上,学生会绝望;老师打开一扇门,哪怕是一扇窗,学生会看到希望。有希望学生才会努力,才会追求。“能干的孩子是肯定出来的”。
有位打定主意放弃语文课程的男生,在我的坚持下,他不但没有放弃反而喜欢上了语文课程;课堂上他表现活跃,常常语出惊人,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本科院校。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每个学生的一生谋幸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为了一切学生”最好的诠释。
四、新基础教育理论优化中专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新基础教育理论优化中专语文现代文教学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文入意,随情入境。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学生对待语文课程的态度从“可上可不上”或作为“休息课”到期待上语文课。即使上课时间安排在下午2:40以后,学生的精神状态依旧饱满,学生们在阅读中陶冶情操享受快乐。
2、教学相长,分享快乐。
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文章的意义通过教师的引导,被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得发掘出来,实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预习、查资料、小组讨论等,在课堂上表现得游刃有余,达到了课堂时间有限但空间无限的效果。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2、 课堂成了学生成长的舞台。
中专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学生在质疑、探求中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养身;他们乐于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并取得了好成绩。13031班学生在上海市世博征文活动中获得了上海市三等奖的好成绩;13031班集体共有38人参加上海市国家级普通话考证,33人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合格率达87%;超出市平均分30多分,得到了语言文字委员会的表扬。
五、结束语
运用新基础教育理论优化现代文教学,在阅读中的寻找“空白点、争议点、好奇点和质疑点”,在理论、实践、反思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然而“新基础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地去实践、去探索,完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历史使命。
[
参考文献
][1] 谢利民 郑百伟主编:《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
[2] 施良方 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06版
[4]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5] [德]卡尔·威特/著 杨娟译 《卡尔·威特的教育》, 文汇出版社
[6] [美]罗莎娜·利斯威德 J·A米勒 詹妮弗·鲁滨孙/著 张林译 《发现你的学习优势 发现我的教育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2月版运用新基础教育理论优化中专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