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导;拓
作者简介:夏梦,任教于安徽省宁国市宁阳学校,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长期担任
一线任课教师。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教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教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教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教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与此同时,语文学科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拓展延伸提供了契机。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正是依据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点,注重语言学科诸要素的联系,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教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更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
一、扩展延伸式
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堂学习永远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应该成为学生更自由、更主动地学习的起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知识的过程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种拓展延伸应该是有机的,“随风潜入夜”,能自然地融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扩展延伸式这一形式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教材某一信息点向教材以外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的知识过程中,达到综合学习的效果。相对于那种拘守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这种扩展延伸式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这类形式的肯綮是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由点向外辐射扩展延伸。如学《白杨》可联系有关守卫者的影视;学《爱莲说》可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上好这一类型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二、单元组合式
单元组合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将相关的内容和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将课内与课外、诸学科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学这篇课文以“红军长征”为中心,课内将学生学过的课文《老山界》、《七根火柴》、《金色鱼钩》等联系起来,将历史课“红军长征”的有关介绍联系起来,在地理课上考证长征线路、地貌概况、风土人情,音乐课上教唱欣赏《长征组歌》等;课外举办“红军长征”故事会、剪报专栏展出、组织合唱歌咏等活动。学生在单元组合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综合性训练,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人文品质。 上好这类课,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才干外,文科功底的深厚及协调各学科教师支持配合的能力也是必备的。
三、时文积累自主交流式
学语文仅靠教材、课堂,这对奠定文学基础的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教材多年“老面孔”的局限,也极不利于学生吸收鲜活的语文信息。教师有意识地从报刊杂志选取时文或从新华书店选择时文读本,供学生每日课余闲暇阅读,不失为补苴罅漏之举。
这类课可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是学生阅读文章作读书笔记,教师教阅读和作笔记的第二步骤是每周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由学生自主交流。具体过程是:每节课由两名学生准备本周内阅读的几篇文章,安排好交流的步骤环节。上课时由两名学生主持穿针引线,或问或答、或读或评、或讨论或辨析;最后几分钟教师解疑、总结。
上好这类课的肯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真正地相信学生,敢于放手,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
四、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式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比比皆是,但仅读一篇作品很难对这些大家的作品乃至人物有全面的了解。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某位作家作品作一个专题,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那么对学生蓄积多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综合性全面素质,完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这类课操作起来不但不能拘于课时(查资料利用周末、课余时间等),而且要求教师本人具备一定的研究指导能力。
五、社会实践式
通过社会实践引进生活的“活水”、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变封闭性为开放性,使语文教学始终与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密切结合起来,对学生蓄积多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怎么“放”?又怎么水到渠成的“收”呢?所谓“放”,笔者认为要做到这样几点:课堂上要有充分的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课堂上要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充足的时间;教师还要能设计很好的既注重文本阅读又能调动学生经验的话题。至于“收”,笔者认为,应该是教师的恰如其分的点评、小结与讲析,因为现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一般比较注重“过渡”而忽视小结;应该是教师机智而艺术的牵引,因为在学生的课堂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偏离教学主线的“擦边球”,甚至是远离教学主线的“任意球”,那么,教师用及时的“收”来纠正和牵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还要善于在一定的时间抓住机会“打住”课中活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收”不住就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了。
总之,我们要善于“导”和“拓”,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胆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要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留白”和“生成”。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拓展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共同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乔华生.探寻语文课堂拓展的有效性[J].中小学教育,2010(10).
Abstract: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leading students to enter into textbooks and meanwhile leading them to go out of classroom, expanding learning and widening horizon, which will be reflected into teachers’ personal teaching and personal teaching design.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leading; extension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