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中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7961 日期:2024-02-18 来源:论文网

关于新课改中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关于新课改中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向未来,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日益改变着教育的传统模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有较强实践性的基础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第一要务,精于教学内容,注重方法掌握,着力养成教育,强化人格塑造,把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
  一、新课程的一个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讲究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在课堂中,课程的授受知识大体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课堂中教师强调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在新课程的授受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需要加大教师个人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例。以不断创新为特征的教师文化才能孕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让学生有一个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和扩展。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获得的,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2、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计算机是一种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现代化工具。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编辑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上提示的操作步骤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操作时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教师此时则不急于辅导,只指出错误,鼓励他们自己多动脑,多思考解决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查教材,学习或寻求计算机来获取帮助。信息技术离不开实践,所以要多加强实践环节。对实践,应注重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允许过程的多样性,教师只作适当提示、恰当点拨,最终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绘画图形的方法,而且获得了一份成功的喜悦,品尝到了收获的乐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上机习惯,提高实践能力。
  1、要从思想上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教学中使二者密切联系,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脱离任一方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效。
  2、要指导好学生的上机实践,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演示作用,指导好学生的上机实践。教师要认真做好演示,教师的演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直接示范作用。如:在教学使用曲线工具调整曲线形状时,如果只需要拖动一次鼠标,鼠标应原地单击一下,才能固定曲线,这一点教师必须重点讲解演示,要让学生看清。如果鼠标指针改变位置后,再单击鼠标,曲线就会变形。教学上充分重视教师的演示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育向有利的方面发展;有时,在学生的心中还可能产生一种潜在的竞争意识:我要做得更好,赶上我们的教师。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要强调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上机操作时,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所以,只有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学到了方法,才能终身受用无穷。比如,在指法训练中,必须保证学生采用了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真正达到盲打;在开关机时一定要按照规范的顺序进行,让学生明白开关机规范的重要性。这既是对学生计算机操作的严格要求,同时也能督促学生把爱护财物的良好品质落实在行动上。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以“问题——探索——问题解决”为主线。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这样,一环扣一环,一环紧似一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就能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教学《画图》一课中,运用电脑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使学生感受到电脑绘画真漂亮、电脑真神奇,产生一种强烈的想了解、学习电脑画画的愿望,通过构建任务,激起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画图”一启动,可要求学生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去尝试“铅笔”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去探索“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4)在培养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要使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学生能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5)每次操作后,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小结,把上机操作中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纳,而且对于操作中,好的给予表扬,有错的及时纠正,挑选部分同学的优秀作业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展示,让他们有强烈的成就感。这样每个同学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带着这种愿望,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最后,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作业质量和特色展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采用等级量化的办法给每位学生评定每节课的得分,平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得分也就成为评定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
  总之,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同时,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既解决预定的教学问题,又引申开去,激励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并提出更高、更新、更深的问题,在更高层次的思考、探究中给学生指导和帮助,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和个人真知灼见的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