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中政治课教学模式的三重探讨
一 优化政治教学模式的基本意义
1.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我们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一味地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而忽视学生学法的具体指导,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知识“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而学生则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尊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是重要内容。所以,教学模式的研究、发展必须顺应这种潮流。当然,在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中,我们又要防止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2.是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必然要求
知识和能力是教学价值中并行不悖的基本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又总是有意无意地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模式的首要价值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中似乎越来越微不足道,学生的能力才是我们交给学生应对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最好武器。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成了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中“注重考查”的内容,因而也必定是现在政治教学模式的极其重要的目标。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片面追求能力价值目标与片面追求知识价值目标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两者的互动关系即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知识与能力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才能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3.是从传统的教学媒体发展到多媒体使用的必然要求
重视多媒体的使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趋势。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体的发展一般来说是相互适应的,在思想政治的《课程标准》中,教材不仅包括课本、教参、教学挂图、图册,而且包括了音像教材、教学软件。在教学用具中,也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及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展开教学活动,并恰当使用电影、幻灯、照片、录音、录像及计算机等教具辅助教学”。正因为如此,研究教学模式不得不注意教学媒体的发展趋势,在设计教学模式中要充分考虑到多媒体的使用。
二 优化政治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转化教学思想原则
一般说来,对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理解越深刻,对该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就越科学有效。在错误的教学思想指导理下的教学,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教学模式或教学工具都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的教学指导思想下,即使我们采用自学模式也只能造成学生的呆读死记,由“教师灌”变为“书本灌”,这显然违背了自学模式的初衷。可见,加强对教学理论、教学思想的研究,端正教学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教学模式的改革只能导致“新瓶装旧酒”,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不大。
2.模式变换原则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学往往固定了某一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美国教育家埃根等人所著的《教师策略》一书中指出,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合于所有教学情景的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依据不同的教学价值目标,在不同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在教学研究中,为了强调教学模式的意义而夸大教学模式的适应范围是不科学的;在教学实践中,不考虑教学的具体情况,一概适用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3.模式复合原则
教学模式复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克服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实现各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任何成功地教学,都不是采用某一种教学模式就能实现的。教学价值取向不同,那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就有所不同,如果要通过现象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现象的方法,那么应该采用“方法+现象”模式;如果要通过现象教学命名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则应该采用“认知+现象”模式。此外,在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各种教学模式所适应的状态是确定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状态并不像研究中那样确定。这就需要我们实现教学模式的复合,以便综合发挥各种教学模式的长处,尽力克服各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三 优化政治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
由于教学实践所依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不同,教学实践的形式就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从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政治教学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动性,初步引申出几种教学方法。
1.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选择的材料要广泛、典型,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2.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要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讲清相关、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及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2)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3)讲清理论和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随意地扩大或缩小其适用范围都容易使学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4.以能力为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政治学科能力可概括为依次提高的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也适应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科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在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无非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空中楼阁;(2)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靠临时突击;(3)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把它们分割开来培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4)学习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模拟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5.以分析方法为核心
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取,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在陌生的领域获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把握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除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概括法、比较法、系统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
6.以觉悟为目的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一个品行兼优的教师无疑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他们普遍关注而又没有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的热点、疑点问题;再次,教师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没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教师的教学就很难使学生信服;没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教师纵有满腹经纶也无济于事。当然,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框架,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