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浅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6891 日期:2024-02-09 来源:论文网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浅谈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当今社会一个热门话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恩教育;方法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在有些人看来已过时了。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公主”、“小皇帝”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中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中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感恩意识却要从小树立。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手段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师、亲戚、朋友的关怀与帮助,常怀感恩之心,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3.初中生成长的需要
  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是啊,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恩。中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及意识的养成往往影响着中学生的一生。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语文教学的感恩思想中内省地自我发展,让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感恩”到“我要感恩”,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对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其意义
  1.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主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主要应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从所教的课文内容入手,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教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潜移默化,让学生懂得感恩,从而爱父母、爱教师、爱同伴、爱身边人、爱自然、爱社会,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优秀品德。
  2.感恩教育的理论价值
  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将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联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必将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有关理论。
  3.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感激的区域,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自然的恩赐,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别人的鞭策……只有这样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爱一起走”,并以爱心来回报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3)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运用可运用的方法,使用所能使用的手段,把感恩教育溶于语文教学的实际当中,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家庭、社会、教师、亲戚朋友的关怀与帮助,时常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同时通过唤醒学生的知耻心和感恩心,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及过程
  1.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
  (1)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有关各种感恩话题的课文和话题作文,逐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教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
  (3)在语文教学中,向中学生渗透感恩意识,教会他们如何感恩,通过何种方式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感谢教师的培育之恩,怎样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
  2.本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
  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期间,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做。在研究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营造感恩教育的语文教学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展开感恩教育,并想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感恩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需要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良好效果。
  ①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感恩的氛围。校报专门开辟了“感恩专栏”,刊登了全校学生的优秀的以感恩为话题的文章,教师的读后感、家长来信等等,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使全校的学生沐浴在浓厚的感恩气息中。
  ②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使班级里充满了浓浓的感恩气息,为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
  ③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在每天的升旗仪式上和学校校园午间新闻中,《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旋律优美、感人肺腑的感恩歌曲被反复传唱。这些自然和谐的举措,呼唤着中学生的感恩之心。通过挖掘语文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
  (2)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多个语文教师的参与,逐步探索出了几种对农村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几种方式,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所教课文的主题引申法,在中学六年级语文《散步》的这篇课文中,蕴含了“敬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结合自己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农村的实际情况,教育中学生不但要孝敬爷爷奶奶,而且要理解我们的父母,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是爱的连接点,他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我们学生要理解他们的苦衷。在课文《纸船》的教学中,结合孩子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爱这一主题,语文教师要教育中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课文《金色花》中,教育中学生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②在作文课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创设几篇感恩作文,特别是在话题作文中,让中学生多写一些与感恩话题有关的作文,让学生明白,感恩素材的作文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抓住读者的心,使中学生用心去寻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感恩素材,不放过生活中任何一个感恩细节,从而潜移默化地起到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
  (3)利用影视媒体的感恩熏陶
  利用优秀媒体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当前中学生绝大多数人喜欢看电视剧,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加以引导,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看一部以感恩为主题的电视剧,让中学生写出观后感,在班级里交流一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教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等等。
  3.研究后的反思
  由于人力和物力有限,加上我们几个语文教师的能力水平有限,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中学生和家庭的参与度不够,今后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林杰.感恩教育之我见[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7(9).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