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永梅,曾伟楠,曾家勇
【摘要】 分析了心理学基础课程中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 指出改革的基本思路,阐明了改革的六大措施: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去优化实验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实验、实验思维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关键词】 心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实验教学应符合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体现基础性、验证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多重视基础性与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忽略综合性与应用性的实验内容, 来自教材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居多,自行研发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项目偏少;注重实验设计理论和实验技术的讲授,忽视了操作能力的培养。本文试图从分析心理学基础课程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入手,阐明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1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
1.1 学生得到的训练机会少
课时普遍偏少,各门基础课程的课时是32~90学时,其中实验0~18学时[3]。也就是一门课程最多可以安排6次实验,个别科目甚至没有实验课。由于课时所限,只能选做教材指定的几个经典实验,未能提供足够的训练机会。
1.2 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
实验项目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就已选用的,手段陈旧,以人工操作为主;所用的工具精确度不高;实验时间有限,实验工具不够,同学们忙于操作和轮换,未能仔细观察和思考。
1.3 与生活脱节
以理论性研究居多,脱离生活和医学临床,难以学以致用,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学来自生活,实验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心理学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正常人时刻都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探究和应用,这为实验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只有认识到心理学的用处,将它作为一种生活技能,才能感受到其“魅力”,激发学习积极性,达到“学时有趣,学以致用”的目的。
1.4 实验方式单一,效率低下
传统的实验模式主要是若干人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主要是实验室)内,按照规定的方法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这种做法,富有秩序性和规范性,但也容易给同学们造成心理压力。由于课前只能阅读实验指导书,未能动手操作或观看操作,所以常常在实验开始后还不知道怎样操作。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要把实验的全过程演示一遍,让同学们去模仿。由于学生众多,常常观看不清,所以教师要反复进行个别指导,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也影响了同学们的操作进度;由于操作多是模仿式的,限制了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挥。几年下来,虽然实验做了几十个, 但一些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基本的实验设计, 也不会有效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1.5 未能引起同学们的充分重视
考试以理论考核为主,实验技能所占的比例很少,加上实验教学存在上述不足,使同学们产生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心态,个别同学甚至搞形式主义, 走过场。
1.6 设备利用率低
每门课程都有专用的设备,但不同课程之间设备很少交叉使用,致使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有些设备甚至每年只用一次。
2 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有必要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应有以下特点:既注重实验技能的训练,又重视实验思维的培养;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心理技术的实际运用;既注重各门学科知识的纵向联系, 又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横向渗透; 既抓好学生的共同要求,又注重他们的个别发展;既发挥教师的系统指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作用;既注重传统实验手段的使用,又适当发挥计算机的辅助作用。
3 改革的具体做法
3.1 开放实验室
在抓好教学大纲指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等教学程序的基础上,打破原来按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题目进行实验的做法,根据学习进度,有计划地开放实验室,允许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讲授理论内容的1周内自行选择时间进行相关的实验。在开放实验中,同学们既可以加强基础实验技能的训练,进一步熟练基本实验程序;也可以自由选题、自行设计、独立操作, 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的设想引入实验探索中。这样,既可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又可以培养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综合利用仪器的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思维, 减轻紧张的实验心理。
3.2 指导优化实验条件,自制简易器材
心理学实验重视额外变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实验环境的控制以及实验设计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关于实验环境,就是说很多实验都需要特殊的环境,比如视觉实验需要暗室和可调强度光源、听觉实验需要隔音设备或合适的声音材料、注意实验要求无外来干扰,等等。但我们往往没有现成的环境和设备,这时,可以让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的条件,营造合格的实验环境,制作适用的简易设备,例如:利用房间的门、窗帘和遮光布等器材来营造“暗室”环境;做记忆实验时,可以制作一些有关词和无意义音节的卡片;做“双耳分听”实验,可以让同学们事先录制好几盘不同内容的磁带。亲手制作实验材料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3.3 利用计算机辅助实验
教材里的大部分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和多媒体投影技术来辅助完成,例如:普通心理学的视觉和听觉实验、注意分配实验、注意集中实验、似动实验、后效实验等,实验心理学中的实验设计、传统的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反应时实验、学习和记忆实验等。计算机具有精确性、迅捷性、交互性、可重复性等特点,可以增强实验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迅速、直观地呈现一些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实验内容和操作过程,并能有选择地重复呈现,而数据统计更为快捷、准确[3]。这样,同学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的本身,而不是数据的记录和处理上。当然,这种方法也有缺点。例如,同学们通常只是简单地按按键钮,减少了操作机会,动手能力受到限制;而且看不到实验的详细过程,一些意外反应也无法看到,失去了对问题深入探索的可能性。所以,应该将计算机与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3.4 实验思维的培养
实验思维是理解实验设计、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条件[4]。我们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思维:其一,精心讲解心理学的一些经典实验。经典实验包含精巧的实验构思,我们将讲解重点放在其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条件控制和实验设计这两方面,帮助同学们形成基本的实验思维。在心理学史上,针对每一个心理现象的研究,实际上都是一个不断扬弃的创新过程。比如对情绪的实验研究,从詹姆士兰格的“外周”理论到坎农巴德的“丘脑”理论再到沙赫特的“认知”理论,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同样,记忆的脑学说从“整合论”到“定位论”再到“SPI理论”、记忆的脑细胞机制研究从“反响回路”到“突触结构”再到“长时程增强作用”等研究历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引导同学们比较同类主题不同实验的设计思路,质疑前人的研究思路,设法突破其研究局限,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培养批判思维。其二,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具体做法是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实验题目,例如,“室内照明亮度对视觉阅读效果的影响”、“不同的评价方式(表扬或批评)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等,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明确实验目的、对象、条件、方法,制定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小组讨论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问题,使方案更加周密,还可能由此产生创造性设想。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指出合理之处和不足之处。当师生的设想不一致时, 教师侧重指出其创新性, 予以肯定,鼓励其独立思考。这个过程,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又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5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例如,在学“感觉”时,让同学们观察和比较各个行业对从业人员感觉能力的要求;在学“知觉”时,让他们观察各种生活设施(电梯、高速公路等)的设计,找出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在学“注意”时,利用电脑来研究多媒体教学中幻灯的字体和背景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同学们从中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 开阔视野,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能力。
3.6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高分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见得比低分者强,主要是因为考试方法不够科学,未能全面反映能力水平。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将实验的成绩纳入平时成绩之中。其次,将实验考核纳入各门课程的考核之中,出题时尽可能避免识记题, 而选择应用题,即将考试的重点放在检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最后,在每一门课程之后, 要求同学们独立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郑航. 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增设心理实验教学试验研究[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 21(1): 7779.
[2] 沈国方. 用实验手段优化心理学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1995, 15(1) : 4446.
[3] 王振宇. 心理学教程教学参考书[M]. 3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
[4] 何莉,张学民. 计算机与多媒体投影技术在高校心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 8(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