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中医学》教学的现状、改革与设想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6885 日期:2024-02-09 来源:论文网

【摘要】 本文从教学时数、课程设置、教师、学生等方面来分析本校目前中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革设想,以期能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 中医学教学;现状;改革

   在西医院校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开设中医学教学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目的是让西医学生对祖国传统医学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继续学习中医或应用中医药处理一些常见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打下一定基础。而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一直是西医院校中医教师所面临的困惑与难题。笔者近5年来一直在中医教学第一线,且自2006年开始担任本校中医学的教学秘书,与学生接触较为密切,从2006—2009年对心理学、眼耳鼻喉学、皮肤性病学、大临床本科1744名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中医教学问卷调查,发现我校的中医教学存在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现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我校的中医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1 教学现状

  1.1 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教学难度大

  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教学难度大,似乎已成为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通病。现行的《中医学》教材囊括了中医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及中医内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可以说是各科的浓缩版。这些课程的教学在中医院校至少需要700学时,而在我校临床专业为70学时,临床相关专业仅为48学时。其教学内容之多,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为课时少,导致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此,无法展开来讲,所谓的课堂互动,提问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都成为空谈,老师有时想多举些临床实例来讲解,占用了部分时间,剩下的内容就只能开快车讲完。因此部分老师为了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讲完,只能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

  1.2 课程设置欠合理,内容杂,章节跨度大,学生不易接受

  我校的中医学教学内容为:导论、阴阳五行学说、藏学学说、针灸经络、治则治法、中药方剂基础、病因证治药、中药饮片见习、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由于课时少,很多内容无法上,本室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内容“有机”组合,方可完成教学任务。如病因证治药将病因、证型、治法和部分的常用中药组合在一起讲;而脏腑辨证的内容就如同一个小内科,将证型、治法、方药一起讲,却没有病名;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亦是如此。但笔者从近3年的教学问卷调查来看,89.2%的学生并不认同此方法,认为这几个部分章节跨度大,内容太杂,很多内容在课本上无法找到,上课一味忙于抄笔记,而很少有时间顾及听课。

  1.3 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责任感欠缺

  目前,我校承担中医学教学的教师中,有临床经验丰富的本科室医生,他们上课理论联系临床实例,课堂内容充实,气氛活跃,深受学生喜爱;亦有些医生常常忙于诊务,少有时间与精力备课,在临床实践中多同用中西药,不注重对中药疗效的观察与比较,因而较少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上有所领悟与提高;更有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是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虽说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但多数学的是非临床专业,故临床经验相当欠缺,难免固守书本,难以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其中还有一些年轻教师本身专业思想就不牢固,甚至在课堂上贬低中医,认为中西医不可能结合(这些在教学调查问卷上就能体现出来)。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发扬,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1.4 学生对中医普遍有兴趣,但多数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近3年来的教学调查显示,92.6%的学生对中医学课程感兴趣,是因为觉得中医在养生保健上有用。亦有56.3%的学生认为中医在有些病上疗效不错,特别是一些西医疗效不好而中医疗效卓著的疾病,他们也意识到中西医可以优势互补。诚然这些结果令人欣慰,但是空有兴趣,而缺乏相应的学习热情。85.9%的学生认为中西医理论相差甚远,中西医的诊疗思维模式亦不同,在学了西医的基础理论之后再学习中医学,甚至有些专业的西医临床课程跟中医学同学期开课,很容易因为先入为主的思想而对中医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受近几年社会上流传的中医是伪科学,取消中医等不良言行的影响而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93.8%的学生认为中医难学,有些名词术语理解困难,教材中所引用的一些医古文艰涩难懂,这些给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通过一个学期的中医学习就可以开方治病,这种急功近利及不愿花功夫去加强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想照着书本上的方剂开药治病的思想很不切实际,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从而挫败其学习中医的信心。

  2 改革设想

  2.1 适当增加课时

  调查显示,96.8%的学生认为现行的70学时太少了,很难学到东西,都希望能增加学时,甚至还有学生提出分两个学期上,一个学期上中医基础知识,一个学期上中医临床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更好的学习中医。笔者建议如果能将中医课学时增加到100学时左右的话,很多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如很多内容可以讲得更透彻些,也可以开展中医临床见习。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2 精选教学内容,优化组合

  针对目前课时少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内容设置:导论、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病因、四诊、八纲辨证、脏腑生理与辨证、治则治法、中药基本知识及部分常见中药、方剂基本知识及部分常用方剂、针灸经络、中药饮片见习、内科部分常见病。本设置特点是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又授予其对临床常见的内科病辨证论治的基本技能。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3.1 提高自身素质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管是中医基础理论,还是临床相关内容的讲授都需要联系临床病例来讲述和分析,否则就会令课堂气氛沉闷,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要求老师能理论联系临床来讲课。所以任课教师不但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博览群书,提高理论水平,而且要加强临床实践,丰富临床经验。

  2.3.3 完善集体备课、试讲、听讲三种制度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集所有任课老师的智慧,将每个上课的内容先由主讲教师把该内容如何讲授说一遍,再由其他教师发表看法和建议,从而完善授课内容。试讲主要是针对年轻老师上课经验欠缺,通过试讲让资深教师发现其不足,从而指点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听课,可以是任课老师互相听课,特别是年轻老师要多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从中学习其上课方法、技巧等,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另外资深教师亦可不定期的听年轻老师的课,以及时帮助和指导年轻老师教学。充分发挥以上三种制度,可集思广益,互相学习,从而提高中医教研室的整体教学水平。

  2.4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广 东 医 学 院 学 报 2010年第28卷 2.4.1 上好第一堂课,把好入门关,改变观念,正确认识中医 第一堂课非常重要,教师必须把握好入门这一关,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它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经过数千年的实践验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以及将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引申到中医学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从而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的伟大贡献,已经证明它的科学性及疗效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现在西医在很多方面也有它的的优势,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西医是辨病论治,只有客观的检查结果才可以论治,对于身体的功能性病变、疑难杂症等方面西医却显得束手无策。中医在养生保健,调节身体功能及很多病种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其共同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没必要厚此薄彼,互相攻击,而应该优势互补。

  2.4.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 我室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有很多年,但课件内容制作大多停留在只有文字和图片上。象四诊的望色、舌诊、脉诊、针灸经络部分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所授内容中除穿插图像外,可配以大量视频和动画,亦可利用多媒体将临床上一些常见病诊治经过的录像资料播放出来,把望闻问切四诊融于一典型病例之中,变抽象为具体,可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在讲辨证和常见病时可穿插典型病症的视频录像来讲述或课后进行病例分析,更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医诊病的经过及辨证论治的具体表现,这样学生可以更近距离的接触中医临床,或多或少可以弥补没有亲临临床见习的缺憾,同时亦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解决了课时少,难点掌握困难的问题,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探讨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真正见成效的并不多见。教改是需要多因素配合才能完成的。诚然,教改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置疑,但学校的主管部门的支持亦相当重要。笔者衷心希望教研室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能真正意识到本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着手改革,这样教改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推动我校中医教学,进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体现中医教学的意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