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研教材 创新教法 崇尚创造——谈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5847 日期:2024-01-31 来源:论文网
知识在更新,人类在进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教委提出了中小学教学应从应试教学中走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教育新思想。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说:“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我认为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肯动脑,勤动脑,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在如何 “增效减负”上多作探索研究,才是当今教师最需具备的素质。
  一、钻研教材
  1、 以教材立足,夯实基础
  教师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单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一定要静心地坐下来,去研究,去比较,去熟悉。如初中语文苏教版第八册下《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作者把紫藤萝花描写得极其辉煌,通过推敲文字得出原因:首先,文章抓住了花的“盛”这一特点;其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再者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最后由“一树花”——“一穗花”——“一朵花”看出,写景中还有一定的顺序。这样,“如何写景”这一知识点就被挖掘出来了,这是教参上所没有的。试想,如果我们平时的每堂课都能潜心挖掘教材中众多的知识点、能力点,然后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选择、确定训练重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实效何愁提不高呢?
  2、 超越教材,开拓自新
  应该说,教材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我们尊重教材,但不能圈囿于教材。有了这种课程意识,就能站在教材之上,积极审视教材,准确地选用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牧羊人,时时处处寻找水草丰茂的地方,把学生领到那里。如经常向学生推荐、赏读、玩味《读者》、《时文选萃》等好书中的美文佳句,学生定会喜欢语文,喜欢语文课。其实,超越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研究的过程。
  二、创新教法
  教要得法,教无定法。我认为只要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每年各级各类评优课、观摩课、汇报课、公开课还不多吗?不管这堂课成功与否,我们都得肯定你,因为你是做了研究,你是在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创新教法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坚持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是作些探究的,效果还不错。下面列举几种操作性较强的做法:
  1、 加强综合,勇于创新
  教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我尝试着让学生跟我学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一歌(其歌词与诗歌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在婉转动听的旋律之中,学生情趣盎然,在歌声中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蕴。课后则采用歌唱的形式替代枯燥的背诵,学生对这种教法喜欢极了。
  2、注重体验,联系实践
  作文教学时,老师即使为学生讲遍写作技巧,读遍美文佳品,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捉襟见肘。学生写作需要的是感受,不是概念。令教师苦恼的是学生圈囿于课堂学习,生活经验少,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就要从现有条件出发,研究对策,寻找、安排一切可让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直接体验如跳绳、踢毽、拔河、喝茶、煮茶叶蛋、运动会开幕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思考,然后写作;间接体验如美伊战争、台湾问题、申奥成功……,让学生上网、看报、找图片,然后写作。这样有了体验,再加上一定的技巧,相对而言,学生的作文就鲜活多了。
  3、师生竞赛,心中常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还是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如果“述而不作”,高高在上,他就没有多少信服力。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完成“三规”作文。即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规定的题目。好多时候我们都是当堂面对面地完成,师生间交流作文感受,交流作文得失。这是一种很有效果的作文教学研究。说实话,有时学生在语言表达和行文构思胜我一筹。孔子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很公正地作评价,学生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慢慢地学生对写作惧怕心理减少了,对写作的热情增加了,如何写好作文的悟性提高了。
  4、学生讲课,敢为人先
  如在教《狼》这篇古文时,先让学生预习,分组电脑制作讲课内容,然后让每组代表在课堂上边展示课件,边讲课;接着师生给予打分评价;最后老师亲自出马,给学生弥补讲课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甜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课堂学习主人。这种新颖的教法使本来乏味的古文学习变得精彩有趣了。真可谓“老师教法真是高,精心安排新学法,自主探究增本领,老课新上效果神,古文学习不头疼。”
  三、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
  教材再改,教法再新,也逃避不了考试的现实。
  1、 研究试题,提高课堂效率
  平时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研读中考考试说明,从中考卷面试题类型研究,要做到了然于胸。纵观市、省、全国近五年的中考试题,寻找出题规律和发展趋势。让我们的教学和复习做到有的放矢,不搞“题海战术”,不做“无用功”,真正减轻学生负担。
  2、 研究解题,进行教研教改
  教师研究解题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谁先找到,谁就先获胜。如分析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内容上告诉我们什么;结构上什么作用;修辞手法极其作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平时还要考虑它的位置:如果在文首,往往是点题、点中心、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总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如果在文尾,往往是点题、深化中心、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等;如果在文中,又往往是呼应上文或下文某句话、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有时可能这些作用都有,有时可能只是重点突出其中一、两个作用,这要应文而异。所以死教书,死做题,是永远不可能为学生“减负增效”的。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将教师分为四种人,其中“深入浅出者”是他推崇的。我觉得这里的“深入”就是要求教师深层次地钻研,始终不能泯灭钻研精神。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有“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的职业理想,那我们的老大难问题——“增效减负”必能得到有效解决。
结束语
  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作为顺应时代的产物,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表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减负增效政策,既有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决心,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符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素质与质量要求。是利国利民的英明决策与重大举措,它的实施,必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都不足以阻挡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步伐,素质教育将会成为也必然成为中国最基本的教育形式,减负增效政策也终将完成他的历史使命,但是在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减负增效是实施素质教育,或者说向素质教育转轨不得不采取的最有效手段。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