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发现,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如教学《慈母情深》这课时,我把课题写出来以后,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我想知道课文是通过写什么事体现出慈母情深的?到底有多深呢?”我心中暗喜,只要学生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理解了。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和段落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也就轻轻松松地把问题解决了。在此同时,我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母亲是如何来爱自己的,可以举例,很多学生说得都非常好,这既是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也是一次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地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自主探究的动力。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诱导的目的就如同面前树上的一颗果实,它尽管红润香甜,充满了诱惑,但我们若将它置于高入云霄之处,那学生也只有望洋兴叹,而绝无去摘取的勇气,我们若将它置于人人唾手可得之处,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方法是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高度,跳起来就可摘得到的地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詹姆斯,你会把鱼放掉吗?为什么?”在经过充分思考后,全班交流时答案精彩迭出:“老师,我不会放,虽然允许钓鱼的时间未到,但只钓一条并不会影响鲈鱼的繁殖。”;“我会放掉,如果人人都钓一条,规定不就如同虚设。”;“我不放,这么大的鲈鱼,叫谁放掉都会可惜,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一定会放掉。这条鱼即使带回去,我也会难以下咽,因为这是一条违反规定钓来的鱼。”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机会,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学生身上富有潜力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以及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质疑能力.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 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将相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我问:“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这样问,能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发言的面广,学生可以从别人的答案中积累到更多的知识,再加上面对面地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解决问题的效率也高.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地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选择合适的问题,加强自主探究的实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面对五彩缤纷的学生,我们可能常常在思考自己教育教学智慧吗?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发现的能力。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来认真朗读课文,读完这句话,有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他们的了不起表现在哪些方面?”显然,这些问题无法简简单单地回答,学生把父亲的表现与其他家长的表现进行对比,父亲的做法与别人的劝告进行对比,儿子的与他的同学进行对比,把这些串联起来自主探究,并进行讨论。他们发现:父亲信守诺言、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了不起的,他的爱子之心、爱子之情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儿子在灾难面前不惊慌、不放弃,并且安慰受困的同学,在爸爸救他时,他把安全留给了别人,把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是了不起的。他们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父亲在危难之中对儿子的这种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这样的讨论与探究,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使主体参与落实到实处。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放手实践,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 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但如果老师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学生就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自由表达。所以,自主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在读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这一句时,有学生问“侵入”可以换成“进入”吗?“闯进”可以换成“走进”吗?我让学生自己讨论,然后交流。学生们通过反复朗读,知道文中的词最能体现出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张扬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教师要承认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耐心、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设置悬念,层层激发,或投石激水,引出波澜,或别出心裁,巧做布局.要善于用睿智的目光,热情明确的语言,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个性,千万不可以以成年人的所谓理智去律令孩子们,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形成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教师讲到:“青蛙在井底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即有一顽皮学生抢白:“不对,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敢出来;因为如今有很多人爱捉青蛙下酒,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还是不敢跳出来。”这时教师应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发展。
课堂就像一棵能开花的大树,每一个学生都是大树上的叶子,都需要阳光和水分。我们教师要充分关爱孩子的生命活动,追求“灵性”的教育,从而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开出属于自己鲜艳的花儿。学习着,就是快乐着。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主编,任长松著《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福建教育出版社
2.顾书明 陈剑昆主编 《教育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0年版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窦桂梅 著《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