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低年级阅读教学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5824 日期:2024-01-31 来源:论文网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现在教改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加强朗读训练和启发想象创造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喜爱读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就像一块磁铁不断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在阅读教学中,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1. 通过解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如教《北风和小鱼》一课,我先板书"北风",让学生描绘北风刮起的情景;再板书"小鱼",让学生说一说小鱼留给自己的印象;然后在"北风"与"小鱼"中间板书"和",并设疑说:"猛烈的北风和可爱的小鱼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怎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了课文,大家都会明白的。"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学生不论是听课文录音,还是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讨论课文内容,都非常积极。
  2.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现教材情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的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新异感,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活跃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减轻学生负担,增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教《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播放课文动画片并配上呼呼的北风声,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北风的寒冷与可怕,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故事情境,不由自主地为小鱼的命运而担忧,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学生朗读投入,体会深刻,心情随着课文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
  3.通过表演创设情境体会阅读的快乐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音乐、图片、语言描绘、动画等创设表演情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学生进入文本,在表演中强化对语言的揣摩,对情感的体验;在对话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具有个性化语言。一年级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果》《猴子种果树》《蘑菇该奖给谁》等课时,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通过扮演文中的角色,将自己对文中的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孩子们兴致很高,表演各有特色,而且孩子单纯,模仿文中的角色声情并茂;观看的同学,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通过这样演一演改一改,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重视词句教学、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换词、改词,找近义词,反义词,看插图、实物,演示、做动作,表情朗读,复述句子,改变句式,仿造句子,结合上下文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熟读,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如教《狼和小羊》第二小节,我先采用换词(把"非常"换成"十分"、"特别"、"很"、"极")、看插图描绘狼"非常想吃"小羊的外部表情、想象并讲述狼"非常想吃"小羊的心理活动等方法,弄清"非常想吃"、"故意找碴儿"等词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故意找碴儿"的语气朗读这一小节,重读"非常"、"故意"、"弄脏",读出"!"和"?"所表达的感情。过讲和读,狼残忍、阴险的本质就跃然纸上了。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加强词句教学和朗读指导,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读和写的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启发积极思维,鼓励质疑问难,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量,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熟读精思,逐步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1、 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注意怎样向学生提问,还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的文章浅显易懂,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说一说写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句子。首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教会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只要提出问题,就表扬、鼓励。经过指导、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如学生在课堂上预习《北风和小鱼》一课,就提出一二十个问题,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从字词句到标点符号,提出的问题范围相当广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让他们查字典、资料解决,有的让他们通过认真读课文解决,有的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解决,有的则由教师直接讲解回答。疑问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引导有方,是可以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的。
  2、 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学生可以借助于想象,把课文内容从头脑中再现出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学习伙伴提出了一个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对此,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大开。大家跃跃欲试,想出的办法五花八门,有的说,乌鸦可以衔来一根空心的草,插在瓶子里当吸管,就能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放倒,水就会流到瓶口,也能喝到水……一个个巧妙的办法在学生中自然产生了。
  3、 大胆创新
  情节是课文的骨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情节的假设和延伸来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让学生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上《司马光》一课时,设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救出掉在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一个学生说,爬到假山上把一根树枝伸到水缸里,小朋友就得救了,水缸也不用砸烂了;一个学生说,大家齐动手把水缸推倒了小朋友就可以得救了。从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中,闪现出可喜的求异思维火花。
  四、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努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课内阅读量总是有限的。课外可增加阅读量,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一年级教过拼音之后,我利用拼音教学生诵读古诗,一星期学一首,每上语文课都抽出几分钟指导他们朗读和背诵。教学课文以后,我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还动员学生订阅少年儿童报刊,帮助他们建立"红领巾图书箱",把书集中起来,供大家借阅。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提高阅读质量,我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同时知识增多了,眼界开阔了,词汇丰富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了“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的课内外良性互动氛围。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