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道德的困惑与反思—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课教学的伦理道德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4345 日期:2024-01-18 来源: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道德 政治教化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伦理的建构对中学生的道德跪、人生现和价位观的形成和发展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课教学中强化人性、人伦、人道的道德教育功能,走出政治传统教育的误区,重街树立起学生对政治教育的理性认知。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强调诚信在市场体系的支撑和内聚作用,这已经是大家所形成的共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教育特别是政治课在培养品质、陶冶情操、开启心智、增益悟性、内化德行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政治教育的空洞化、说教化和功利化严重地窒息了教师在轻愉悦的环境中整合现实道德现象的能力,压抑了学生拓展道德伦理的空间。异化的教育评价机制和畸形教化的应试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界呈现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倾向,使学生的伦理塑造和生活实际严重脱节。新世纪的竞争是人力资源优势的最大化,更是具有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人才的竞争,面对新形势,怎样培养和塑造敢于竞争、遵守游戏规则、勇于承担责任和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新型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政治课中道德教育的人性化
  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指出:“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注重对学生的主人意识、创造精神、自育自律能力的充分发挥。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接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我们面对教育主体时不能单纯地将之看作受动者。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触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压制学生的见解,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做大童引导的工作。政抬教师应该薄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蕴含着的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态度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把中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呼唤出来,让学生具有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追求等“良知”在新时代得以充分体现。
  二、政治课中道德教育的现实化
  古代在道德修养的问题上,强调“修身”、“洁身”、“省身”,强调“养心’、“养性”、“良知”、“良能”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去其邪念、发扬善性,就能达到仁人志士“勿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的“仁”这种最高道德境界。我们面对的学生个体在道德教养中还可不可以用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此严格的准绳来规范?在社会基本的道德水平下降、行为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和社会风气的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在教化中只抽象地强调“圣人”式的道德原则,忽略了学生主体的人格教育,最终只会导致道德教育的教条化、空泛化和政治化,使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在于让中学生能从基本的行为规范、道德底线中找到人的善心、知羞耻、讲信用、有良心、重亲情。学生个体在实际的道德操守中可能做不到“为人舍己”,但必须作到不“损人利己”,必须己所不欲,施于人。让学生从道德理想的建构中认清社会道德行为的扭曲并非道德本身的常态,看到践行道德对实施者本人的利益最大化是可行的。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重归现实,加大道德的可操作性。如北京市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见义勇为”改为“遇有侵害要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让学生感受到在政治学习中,解决实际间题的可信度,而且又能经受得起道德的追问。大公无私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本身不应排斥和否定人们的合理自利行为,其实为自己谋利(趋利避害)是人们普遍的行为方式,否定、贬低、压抑人民的自利行为,并不能改变主体的行为方式,反而使其以扭曲的方式来表达,因此政抬教师在道德教化中应引导学生如何在不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为自己合理谋利。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政治裸中道德教化形式的多样化
  注重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统一的实效性,培养学生道德伦理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政治教学界把道德意识训练过多地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领域,这影响到了学生道德的训练和培养,导致学生道德人格口号化和空洞化。由于课堂外这一领域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道德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课外专题讲座。贴近学生实际、学术色彩浓厚是举办专题讲座这一形式的主要特点,教师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应注意精心安排、全面搜集材料,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使之有条理而不紊乱;专题讲座围绕一个研究中心为宜,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专题讲座的内容最好与政抬课程的进度同步。例如教师在讲完哲学常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后,可以以《“法轮功”非法信号攻击鑫诺卫星之价值观启示》为题目举办一个专题讲座。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内心的真善美,使学生摆脱中学政治教材道德教化平面化束缚。
(2)课外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的一种方式。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丰富的现实资源,搜集相关的材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燕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专题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净化学生的灵魂,廓清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点。
  (3)课外撰写论文。长期以来,政治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往往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试卷作业。其实在学业相对轻松的高一或高二年级(特别是理科班),根据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定一个题目,或让学生自拟感兴趣的题目,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过多的负担,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力,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对2002年11月成都市民刘谨驾车撞坏三环路设施后,千方百计联系管理部门、主动交纳罚款的行为和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教师完全可以从社会公德、关爱动物、体恤生命等方面引导学生写一篇心得的小论文。
  (4)课外情感影响。政治教师要做中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课余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体贴、关心和爱护他们,使之对政治教师具有亲切感和温暖感,通过对受动者的情感输人,使之产生趋于正确的目标和动机,并在和谐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接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他人等一些做人的道理。
  四、政治课中道德教育的网络化
  强化学校课内外、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化网络,提高教育的实效。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伦理道德体系,利于政治教师整合德育资源,从而优化社会环境、发展育人氛围、提升道德品质。学生在道德体验中结束单向说教与灌输,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实地去考察、去体验,借助老师、家长和社会团体的感染和引导,把业已形成的道德准绳投向社会大千世界,这样才能真正作到“君子纳于言,敏于行”,从实践中,而不是从卷面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矫正学生知行脱节,让学生在一个开放性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成长。
  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促进人的科学化、个性化、人文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政治素质教育,把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彻底地解放出来,使之在品质上严格自律,养成平等、和谐、参与、自由的内在规范。在健康向上的道德人文环境中,学生的道德理性在新形势下得到积极的引导和培养,也为中学政治课由应试向素质转化提供了有益平台。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