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育个性化的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8009 日期:2023-11-22 来源:论文网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的表现,提倡独出心裁,才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创造力和探索欲望。

一、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人的个性是在气质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性发展,气质是个性的遗传的生理基础。个性形成的另一遗传生理基础是潜能。我们不同意“遗传决定论”,因为潜能不能直接形成个性能力,倘无外在条件的影响,潜能也许只能永远潜伏。因此,潜能的显露、发展和形成有赖于相应的社会教育环境和个体的实践活动。人的潜能是多样化、多向量的组合,某些才能很快被发现了,而另一些才能(潜能)则将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随着教育和实践慢慢地被发现、被认识。所以,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全面显露个性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

在美术教育中,不仅能直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造型、色彩、制作、创造等一般的或超常的美术才能,同时又能间接地发现学生的个性能力:

1.在学生的美术活动中会显示出与其气质特点相对应的美术语言,从而具有某种心理测验的意义;

2.在美术作业中还能显露气质掩盖的一些现象,看到一些与平时行为不同的更为内在的气质;

3.通过美术作业中还能显露、鉴别、培养和发展学生美术方面的潜能;

4.可以显露、鉴别学生的非美术方面的潜能,如兴趣志向、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

5.为学生的自我发现、专业选择等提供形象化的参考。在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上铭刻着一句千古神谕:“了解汝自己!”人最困难的莫过于了解自己,如果美术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那么在提倡个性发展的今天,将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个性化培养的个人见解:

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注重站在培养塑造完善人格的高度去实施。而个性化培养对人格的形成、发展、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小学美术个性化培养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的方面。作品是学生纯真无瑕思想的自然流露,虽然稚拙、简单,但表现出的想象力是那么大胆、真诚,是我们成人所无法达到,也画不出来的。我们过分完美的作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涂脂抹粉之类的化妆行为。天赋每个学生都有,有高有低,但重要的不是高低,而是每个人天赋表现的领域不同。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过:“教育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而是教学生怎样学习。”

“教为不教”是教育的真谛所在,也是个性化培养的真谛所在。传统的中小学绘画是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教学,这种教学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按照教师的画法步骤临摹,这种模仿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美术领域,对中小学生而言就更应当重视感觉的培养,而不是造型或技巧。更不能用某种量化标准加以束缚这种极富个性和感觉的作品。

三、个性化培养的具体方法:

1.教学目标

学生本身就具备独特的个性,而教师所做的只是把他们身上的创造力尽可能地激发出来。教师应适当控制学生的绘画技巧,但不是去规范他们的想法。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不要一味地灌输如何掌握各种技术技巧,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单纯要培养一个个小画家,而是要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在学生出现困难时鼓励、启发和引导他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教学环境

通过“造境”,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

⑴ 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形授课(像圆形会议桌),改变教师主导、“统治”的氛围,使学生与教师更好地互动。

⑵ 用多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实验表明,学生的学习思维主要属经验型,即学生在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具体的形象、感性的材料等感性经验的支持。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类通过五官吸取知识的比例是:视觉80%、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0%,通过视听获取的知识信息高达90%。

⑶ 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⑷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教师应给予学生安全感,制造和谐、幽默、舒适的氛围。

⑸ 把教室某一处墙面作为作品展区,展览课堂绘画作品,让学生在“看”中参与。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那么学生掌握得就会越快,越全面。

3.教学方法上

⑴ 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可尝试不规定主题,由学生任意作画的方法,作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则随时提示、检查和讲评。画到一半时,教师坐下来读一篇童话,学生边画边听,这样童话里的人物、鸟儿、花草、各种景物不仅可以丰富儿童作画时的想象力,还能启发学生和老师一起设想童话中的情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个性充分自然释放。

⑵ 读诗词既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情感,又可增加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同时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岑参的诗中“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既说明了近大远小的透视道理,又描述出一幅画面。)

⑶ 尝试放学生喜欢、有情感体验的、有场景感的歌曲或音乐。(如学生感兴趣的宫崎峻的动画主题曲)。

⑷ 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基础不同,进行不同要求的艺术教育辅导。

⑸ 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改变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的状况。

⑹ 评论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利用他自己创作的图像和作品进行介绍和展示。

四、评价对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谐发展并具有内在激励作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评价亦复如此。评价并非总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正确适当的评价才是最有价值的,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五、评价表述可分为:

⑴ 优秀、良好、一般、有待努力;

⑵ 结构造型美、个性风格美、色彩协调美等等;

⑶ 参与能力、合作能力、鉴赏能力、探索能力、创意能力等等;

⑷ 对自己的作业满意吗?还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增强自学、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的表现,提倡独出心裁,才可能促使学生产生创造力和探索欲望。而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发现,通过心灵的写真将其表现出来的。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我们应勇于发掘学生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