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译”画提高学生绘画综合能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8008 日期:2023-11-22 来源:论文网
古诗“译”画是我校近二年来实施拓展型课程开展“学古诗、画古诗”活动中总结出的新方法。课堂内,我们尝试着诗画结合,美术和语文学科教学整合;课堂外,我们给学生创设拓展的空间和探索实践的平台。这种方法既帮助了学生理解诗中含义、作者的情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绘画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修养。

一、过程与方法

(一)实施前的准备

在实施古诗译画之前,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与语文老师合作,根据课标列出了“古诗文背诵篇目”,作为拓展教材,分8个学期(每个学期10首古诗),供全校各年级学生诵读、“译”画,让每个“航二”学生都能吟百首诗歌,做小诗人、小画家。

(二)实施途径和方法

1.以学科整合来提高学生绘画的运用能力

二期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学会各类知识的综合运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因此,通过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加强了知识内容的补充联系、渗透融合。这样,学生对诗句的含义理解更透彻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提高了。

2.以美感教育来提高学生绘画审美能力

美感教育是培养儿童绘画创作素质的先导。在进行古诗“译”画的教学中,一方面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自然界的景物美、色彩美、品味社会生活中人的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关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美,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以生活激趣来提高学生绘画表现能力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但是对于社会生活还了解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教师不能光纸上谈兵,而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寻找,或者观看一些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例如祖国大好河山,中国古建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学生有了这种感性认识,再来绘画创作,往往兴致勃勃,收获不小。

4.以古诗意境来提高学生绘画想象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的、能体现古诗意境的例子,例如画家巧妙的通过飞舞的彩蝶盯住马蹄来表现“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

(三)建立评价标准

“二期课改”要求我们,评价学生要充分肯定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从绘画的五方面要素,我们制订了评价表。

古诗“译画”作品评价表

作品题目:      班级: 姓名:

评价内容<?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自评

互评

师评

构图

主体突出、构图恰当、创新、有背景映衬

基本能主体突出、有些创意、有简单背景

不能明显地体现主体、没有创新意识、无背景

色彩

色彩鲜艳、颜色搭配合理、主体勾线、画面效果较好

颜色搭配基本合理、画面整洁

颜色搭配不合理、画面零乱

美化

边框设计有创新、标题及花边美化合理、美观

画面中有部分美化、整体效果较美观

画面中没有美化的地方、画面处理简单、传统

意境

能较好体现诗的意境

稍能体现诗的意境

不能体现诗的意境

联想

感受部分能体现作者对诗中情境的联想

感受部分略有联想

感受部分没有联想

议一议:你认为作品中最成功的方面?

总评

等第

说明:1.评价时均打“√”:符合某项的就在相应的格子内“√”。

2.按“自评──互评──师评”的顺序进行评审。

3.“议一议”指作品中,学生认为最满意的地方。填写时简要说明。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实施的效果

(一)古诗“译”画活动促进了学生素质提高

1.古诗“译”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咏鹅》这首古诗时,在黑板上勾勒了几只姿态各异的大白鹅,有的昂首高歌,有的低头嬉水,有的在池中畅游,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同学们边看图画边背古诗。学习兴趣盎然。又如在《咏柳》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柳树迎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用画笔去赞美它。有的学生抓住柳树嫩绿的颜色来表现春天的到来;有的学生用拟人的方法把柳条画得像少女的头发,以表现柳条的柔美;还有的学生从写实的角度把迎风飘扬的柳条画的很逼真……然后,教师出示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让学生通过画柳咏柳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学生十分喜爱这种学习方式。

2.古诗“译”画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1)古诗“译”画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巧

儿童绘画,是孩子天性和个性的自然反映及流露。起初,学生在绘画时,构图简单,有的更是在诗与画的安排上比例失调,图色效果也比较单一,我发动学生和我一起找相关资料,一起学习、参考。在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绘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懂得了色彩搭配与古诗内容的联系等。现在,学生的古诗“译”画作品表现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有的同学用卷轴式的边框来装饰,也有的学生在处理画与诗的搭配时,采用中国画题词的形式。调查表明:有9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构图、色彩及线条的运用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绘画表现形式丰富了;有85%的学生认为综合评价方式他们更能接受了。

(2)古诗“译”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意境深远。在教学中,我借助于李白送别画面,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孟浩然远去”的假设进入情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才能,进行诗句创作,引导拓展古诗的意境美。有一位学生是这样表现的:他画了一个阳春三月的小景,江岸小草碧绿,百花齐放,彩蝶翩翩。卡通型的李白站在长江边,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在李白的旁边还插入作者的想象:“孟兄啊,别忘了给我发E—mail”。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还融入卡通、网络这些新鲜元素。这种构思一联想一再造,真可谓下笔如神。又如《江南绝句》诗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用不同的画面表现“春风”。于是,有的画垂柳摆动,表现春风;有的画“风姑娘”的到来,表现春风;还有的画小草、小花弯了腰,表现春风。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以不同方式的表现诗的意境,正是古诗“译”画的魅力所在。

(3)古诗“译”画提升了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生古诗“译”画的过程,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更是学生提升中国民族文化情感的过程。

(二)古诗“译”画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1.提高了教师的鉴赏能力

美术教师为了提高古诗“译”画的教学质量,必须经常翻阅古诗书籍,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古诗的积累,增加自己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美术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遇到难题,不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各种素质。教师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审美观,掌握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构架了师生心灵的桥梁

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在古诗“译”画教学中,有些被教师、学生称为“调皮鬼”的学生,往往在这一方面确很感兴趣,想象力也比较丰富,画意也有创新,我经常关心鼓励、表扬他们,使他们充满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不仅对语文、美术学科感兴趣,而且也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逐步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

三、问题与思考

1.并不是所有的古诗都适合“译”画的,在选材上需要有所筛选。那些故事情节突出的,写景意境深远的,更适合小学生绘画。

2.目前,我校学生在进行古诗“译”画的创作过程中,体裁上还是采用常规的儿童画形式。今后,我们想在表现方式上有所突破,比如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古诗“译”画,在形式上更贴近于古诗绘画,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民族文化。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