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性美的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8003 日期:2023-11-22 来源:论文网

摘要:大学生由于社会条件和个人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去亲身体验,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书本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去感悟生活。文学作品是人类社会的缩影。语文教材,选取了 r 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对民族美德的弘扬,庸俗思想的鄙弃,丑恶现象的抨击,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替代的。因此应该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感悟人性美。

关键词:人性;人性美;语文教学

人性是一个歧义众多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学科也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性”一词的解释为: (1) 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2) 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本文所谈的“人性”选取第二种狭义的解释。

中国自古就有性本善、性本恶的争执。笔者认为,即使人性本恶,也能通过后天的教育使卑下的人性转化为美好的人性,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美育。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不仅在于对学生传授语文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其中对民族美德的弘扬,对庸俗思想的鄙弃和丑恶现象的抨击,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替代的,尤其是在时代呼唤精神文明的今天,更显得重要。因为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千古传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充溢着人性之美。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谆谆教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喝彩,“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画像等,充分展示了面对强权而不屈的气节。“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韩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体现了对谦虚、实干精神的肯定和追寻。诸如此类的种种人性美的体现,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的能力。

一、创设审美情境,拨动审美心弦

刘勰说过: “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一言道出了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之间的桥梁是一个“情 ” 字。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活动,达到情知交融,是帮助学生感悟人性美的重要手段。

1 .渲染审美气氛

教学过程中可以动用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或者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与事及景与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从而创造出一种审美情景。这种情境气氛,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共鸣,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首先读课文,在激发动机中人情。在学习活动开始前,应酝酿好感情,渲染一种与教材一致的氛围,以便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其次,在感受课文形象中动情。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形象,仿佛亲眼目睹,经历心灵的震撼,获得审美愉悦,渐渐地忘我,沉浸在情感交流与碰撞中,从而领悟文中神韵。再次,教师要有表达情感的能力。如说话清楚明白,有文采,并注意语调的变化、节奏的抑扬顿挫,再配以表情、眼神、手势。这样,有一种发自内心,形于辞色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不光用耳,更用情用心来接受这堂课。

2 .精选审美媒介

审美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就教学过程来说,课本里的课文就是媒介;就教法说,运用的各种手段就是媒介;就课文而言:应根据各种文体特点,选出可供咀嚼回味的美感因素作媒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以先听诗歌录音感知内容,然后运用投影仪投影诗歌主题插图,让学生观察:春江花月夜五个方面的景物描写,再播放《春江花月夜》录音,感受音乐的美,使学生产生联想。如此多种审美媒介的综合运用,就能十分逼真地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让学生尽情地陶醉在美的艺术氛围中。《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不朽之作。为了渲染悲凉的氛围,我们可以先放一盘用排箫演奏的名为《秋梦》的音乐磁带,随着低沉的乐声响起,伴着教师舒缓、沉静、深厚、无奈的朗读声音,把郁达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那种深远的忧郁和孤独的冷落以及渗透在故都秋色之中的淡淡的悲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师生都沉浸在深远的秋意中,得到欣赏后的满足感。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二、引导审美鉴赏,品味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审美鉴赏层次高于审美感受。审美鉴赏是在较深刻的审美领悟、品味、感受基础上,相对突出的高层审美活动。语文教学常从以下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

1 .在品词析句中,品味语言文字美

作者在写作时,总是字斟旬酌,以达到用词的精练和准确。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确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仔细玩味,可以陶冶思想情感,进行审美教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抒情散文。山间的小屋是文章描绘的对象,只是文章并不直接描绘小屋,而是将小屋置于周围美丽的景物之中,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描写。“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 ? 那是树 !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态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 小屋点缀了山,山美,小屋就更美;树点缀了小屋,树美,小屋也就更美。俯仰之间,墙内鲜花盛开,天边云霞绚烂,小屋更艳了;文章由实而虚,寄情于景,将充满诗意的自然景观与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向往之情融为一体。全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节奏舒徐流畅,比喻、拟人、排比多种手法的使用,使学生在脑海中对“空中楼阁”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这诗一般的语言,会使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鉴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 .在朗读训练中,感受音乐节奏美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对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使课文变成学生优美语言修养,在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感悟文中的音乐美。如读《沙田山居》 ( 余光中 )“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沙成一袅青烟……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这一段行文流畅,长句短句错落,描写抒情相融,绘声绘色同步,拟人比喻互补,想像夸张并行,极富节奏上的起伏变化,产生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

3 .在展开想象中,领悟文章画面美

有人说过,想象力作为一种创新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新力量,它从实际所提供的材料中,创新出第二自然。想象是人们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画面,例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曲时,让学生想象:在这首曲里,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 这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 ? 你从中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美感 ? 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开想象,从而领悟文中的画面美。

三、激发审美情感,提升人性品格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贯穿于艺术思维和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并渗透于艺术形象之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课文蕴藏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充分领悟其中思想感受的美,达到以情传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

1 .对主题的审美

主题,指的是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作者主要写作意图的体现。主题审美是准确揭示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主题。如茅盾所写的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风景谈》,作者以一线串百珠,描绘了六幅风景,运用象征手法,借六幅风景,来讴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的北方的人民正直、质朴的品质,并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对于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以严厉斥责。又如鲁迅的杰作《记念 刘和珍 君》,作者写这篇散文是对北洋军阀镇压青年学生进行控诉,表达了对英勇献身的烈士的哀悼。作品对美的主题的揭示过程,即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主题审美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趣和一定审美能力”,能使他们领悟到主题或歌颂什么,或揭露什么。主题审美要求教师对作品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准确揭示美的主题,以获得真正审美的效果。

2 .人物形象的审美

运用作品中典型人物的高大的形象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憎恨,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并在学生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进而升华至精神美的境界。如杨振宁的作品《邓稼先》文中的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贡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在少年时期就具有伟大的救国抱负,新中国成立后,他从美国返回祖国,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理万机,辛苦操劳,身患癌症后仍坚持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他被称之“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所作所为,无不凝聚着对事业、对人类无比的爱和对丑陋、邪恶无比的恨;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运用人物形象审美教育,是通过感染熏陶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和坚强意志。

3 .情感体会的审美

一篇好的文章,无处不是作者美的情感的流露,无处不闪烁着作者情感的火花。语文课文中作者美的情感,常常感染着教师,进而感染着学生。如《炉中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扼要地介绍了有关背景: 1920 年初,作者正在日本留学。当时国内的青年,争先恐后地一心向往国外,而在国外的青年却苦于知识的桎梏而想自由解脱,眷恋祖国,一心想回到祖国。诗人正是在这种爱国之情驱使下,从笔端流泻出一行行炽热的诗句。诗中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不仅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真挚的眷恋,也反映出作者对“五四”精神的肯定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将自己比作“炉中煤”,为了“心爱的人儿…燃烧到了这般模样”,抒发了献身祖国的赤子情怀。“年青的女郎”和“炉中煤”这一对喻体,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依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那种难以抑制的美的写作情感。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教师有责任把语文课变成美育的殿堂,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健康的美感、高尚的情操,使我们的学生感性和理性、知识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教师要力求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即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真,从而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孙正荃.大众美学 99[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 . 2 .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职教中心.语文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 5 .

[3] 阎薇.大学语文 E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 9 .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