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6672 日期:2023-11-08 来源:论文网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推动学生创新动力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兴趣;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双边活动;发散思维

在提倡素质教学的今天,创造素质的培育成了现代教育的核心;而创造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其次,在班集体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数学课堂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补缺、分组讨论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等,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2)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中美的图型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促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推动学生创新动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地通话时间是多少时,使用“全球通”和“神州行”这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哪一种合算?商场用一定数量的钱购买一定数量的两种电视机,有几种进货方案?哪种进货方案销售利润最大?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渠道

(1)注重师生双边活动。

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因此,教学活动中,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教学“分式方程”时,首先让学生解方程x2+5x-6=0(x1=1,x2=-6),然后再让学生解分式方程 ,学生用去分母的方法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后,发现这个整式方程就是刚才解的方程x2+5x-6=0,这时有学生马上说:“分式方程的解是x1=1, x2=-6”,而有部分学生则反驳:“不对,x1=1不是分式方程的根”。这时教师马上追问:“为什么x1=1不是分式方程的解呢?”学生马上就转入思考问题之中,一会后,就有学生说:“虽然x1=1, x2=-6是整式方程的根,但把x1=1代入分母时,分母为0,分式无意义。因此x1=1不是分式方程的根。”那么x1=1究竟是不是分式方程的解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机会,引导点拨:当解分式方程去掉分母后,化成整式方程时,可能会产生增根,所谓增根,就是使方程两边所乘的整式的值为0的未知数的值,在上面去分母的过程中,方程两边都乘了一个整式(x-1)(x+2),而当把x=1代入该整式时,值为0,故x=1是分式方程的增根,应舍去。通过教师巧设疑问、解疑,学生轻松地接受了数学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组织讨论,大胆想象,发散思维。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问题都是一个给定的解法和结果,形成许多框框条条的公式和定理,使得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在框框条条中团团转;这样我们往往犯了只注重答案,而忽略了过程。在给学生解决每一个数学问题时,老师像法官一样宣布了正确答案,这样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中,容易否定学生的想法,阻断创造思维继续发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大胆想象,猜想,对他们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有这样的一道数学题:在四边形ABCD中,AB=DC,AD=BC.求证:∠A=∠C.课本的辅助线是:连结BD.学生看完例题后,感觉题目容易.我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思路,得出选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来证明这对角相等,需添加辅助线,可以实现四边形向三角形的转化。然后提出若连结AC可否证明此题?若连结BD、AC呢?除得到∠A=∠C外还得到哪些信息?学生们经过讨论、各自思维,知道从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可得到多个结论,主要有: AB=CD,AD=BC推出∠DAB=∠DCB,∠ABC=∠CDB,AB∥CD,AD∥BC,OA=OC, OB=OC。通过观察、提问、思考、归纳,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力、判断力、发散思维能力,对今后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寻找规律,有意让学生去想一想,议一议,争一争。例如,教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教师可出示这样一个题目:△ABC中,P是AB上一点,连接CP。① 当∠AC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②再添加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可得△ACP∽△ABC?本题是开放性题,答案不唯一,教师在教学时,可采取这样的方法:①让学生自己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理解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想想用什么知识去完成解答。②让学生每四人左右围成一组展开讨论,组长作好记录,总结本组讨论的结果。③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的最后结果。(4)教师板书解答过程。这样,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借助现代化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实验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大部分依赖于眼睛,对于性格活泼、反应灵敏的初中生来说,尤其如此。课堂教学中,借助于现代化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能够大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思维。

(5)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总之,在数学素质教学中,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经济出版社出版;

[3]宋新民:《创造训练》,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4]陶学忠:《创新能力培养》,海潮出版社出版;

[5]胡炯涛:《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