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代写论文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认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充分理解体育锻炼的内在本质,体验体育中的乐趣,从而热爱体育运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当前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首先保证健康,然后才能搞好学习和工作。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其体育能力,培养其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增强其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是摆在大学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从对体育的认识到个体体育行为的产生,乃至最终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一、与体育锻炼习惯相关的概念阐述
1.动机概念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原因,而且这种行动具有方向性和持久性。所谓体育动机,是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因。它对体育学习或锻炼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运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动机是在个体的身体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受到外部刺激或诱因的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往往不是由单一的动机驱动的,而是由几种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动机联合驱动的。
2.体育锻炼习惯
(1)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习惯行为是人们在多次重复某一事物并逐渐将其变成自身需要的一种行为,它与人的主观意识、倾向、态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习惯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动机指向一定的目标,并力求实现这一目标。然而,在动机指向并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参与和干扰,目标并不一定都能顺利地实现,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锻炼习惯的形成则是在动机确定的基础上,依靠内驱力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定时、定量、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且经过多次重复,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的过程。
(2)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表现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习惯由于受到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表现有:1)情境性学生习惯是在某种情境和某种刺激下而形成的。某种类似的情境或刺激重现,其习惯即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2)学生的某些习惯是由于受到教师或家长的赞赏、默许,在偶然的、微妙的、不易被本人和他人察觉中逐步形成的。3)由于学生好奇、求新、好动、模仿及从众心理较强,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十分敏感,容易产生一种迫切的追求心理,往往不分是非良莠,盲目地随从仿效,经过多次重复模拟,形成了习惯。
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同时在校大学生正值人生观形成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最具有可塑性的群体。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建立信念,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能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但随着这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不断下降。东南大学王志苏与大连理工大学邹断豪等八位教师对全国1096名大学毕业生所作的调查表明,毕业后男生体质下降30.85%,女生体质下降25%。调查对象毕业后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也相当差,这些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另据一份对全国某重点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毕业后只有68.7%的人保持着健康的水平,72.5%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形成体育特长,只有19.5%的毕业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日常生活中由于体育保健知识的匮乏和健身方法的不当,学生伤害事故也屡屡出现。现在我们有必要站在学校体育的位置上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在新的大学体育与健康思想指导下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国家的需要,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积极进行引导和教育。一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多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目前,国家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视,每年都对大学生的体质进行检测,各高校每年都要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达标测验,对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目的是从宏观上对大学生体质进行监控。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有的学校到高中阶段不开设体育课,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随便玩玩,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到了大学后,虽然从师资到课程的设置较中、小学有很大的改善,但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学生只在一、二年级上体育课,而三、四年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是空白,因而他们对体育的认识还是非常浅薄的。多数大学生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就已经踏入社会。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行为,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素质教育己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良好健身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可谓是重中之重。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阶段和原因分析
1.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阶段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阶段主要是中学阶段,并非是大学阶段,无锻炼习惯的人占的比例相当大。从相关调查中也发现,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纯粹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取向和狭隘的兴趣驱动,即好玩,与体育锻炼习惯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说,中小学时期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是模糊的。从体育锻炼习惯的体系结构来看,大学体育教育阶段,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原因分析
体育习惯是主动、自觉地以体育运动为健身手段的一种有一定规律和经历的生活行为。学生要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教育和学习过程。每个学生都是先对体育有一定的认识,继而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条件的影响下,产生体育锻炼的动机。通过对体育锻炼的亲身体验,达到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的精力,这样又进一步加强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坚持锻炼并养成锻炼的习惯。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表明,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大多从思想上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意义,其目的是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的精力,占55.4%;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占35.3%。另外,通过锻炼享受运动后的愉快感觉,占33.9%;消遣娱乐,占32.9%。从情感投入上讲,从小养成的习惯,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使他们由原来的玩到现在的坚持不懈地锻炼,体育锻炼习惯已经基本形成。还有48.1%的学生是受同学和朋友的影响,他们在与爱运动的同学的有意或无意交往中,感受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养成了习惯。其次,是有46.2%的学生受体育课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其习惯形成主要是内部稳定可控的(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及自信心)和外部稳定可控的(学生的能力、努力和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因素所致。如果事件的结果被归因为稳定性,那么,就要保持这种稳定性以增加将来成功的期望。因此这种好的体育习惯一旦形成,它将一直成为学生将来生活的一部分,影响其一生。
3.大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取决于锻炼项目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身体素质、精神状况和社会条件等。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认为学习任务重,没时间,占38.9%;其次,有33.5%的学生认为没有好的健身氛围;再次,认为不知道如何锻炼的,占25.3%;还有就是没有伴,自己不愿去活动,或自认为没有运动天赋,自卑感较强,不爱运动,对锻炼持消极、被动的态度,缺乏竞争意识,等等。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学生厌恶体育锻炼。因此可以认为,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主要是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和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所致。如果被归因为不稳定,那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这种不稳定是可以改变的。
习惯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则有害终身。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在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对良好的习惯要促使其向定型化、稳固化方向发展,对不良习惯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教育,促使其改变。学生性格还未定型,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比较单纯,心理活动容易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还不能完全自觉地调节和控制。
四、对养成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几点建议
1.增加投入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越发达,文化建设氛围越强,学生体育发展态势就越好;而经济发展较落后,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学生的体育习惯则较差。在这些地区应加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和体育设施的投入。
2.转变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锻炼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改革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多样的、灵活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最终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越丰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越高,学生就越容易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已经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男生要多于女生,这一结果基本反映了男女之间的个性差异。要加强对大学生体育兴趣、动机、行为和消费的引导,建立高校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和学校、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工作模式。加强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设,要积极建立健身网络,通过学生会、专题讲座、课外指导等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的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校园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合理开放体育场馆,为学生参与锻炼提供高质、廉价、快捷的服务。大多数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竞赛的机会。
4.优化教师结构
优化体育教师结构,实行开放管理。优化结构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强化精神支柱的教育,使教师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此外,教师加强自身人格魅力的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尹博.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J].体育学刊,2005(1).
[2]邱梅婷,贾绍华,等.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
[3]马学文,刘晓梅.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锻炼习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