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233 日期:2023-09-11 来源:论文网
    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综合化的趋势,知识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加强整合,向综合化道路迈进。我国自2001年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改增加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听说读写不同,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对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进行了专项说明。
    综合性学习不是单纯地指某种学习的方法,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一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促进学生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实践。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能源、人口、健康等问题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才能得以解决。这些现象反映到教育领域,就必然要求现代课程及其内容体现综合化的特点,以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较完备的知识体系。
    2.语文教育的发展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在动力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最直接的动力。语文学科不仅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和基础课程,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必不可少地要包含大量其它学科的知识和信息,哲学的、伦理的、美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甚至物理、化学和天文的。“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跨学科、综合性色彩。
    我们通常要联系其它学科来学语文,借助其它学科的视野、方法和能力来解决语文方面的问题。”譬如,运用地理学“气温的垂直差异”原理,就不难理解缘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与此同时,语文作为母语通达各个学科,是学习各门课的基础,数学、物理、化学中也有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机会,数理化教科书严谨的行文,对写作说明文是有益的借鉴;在理解数理化题意、撰写实验报告时,语文知识和能力也会大有用场。
    3.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在设计课程标准思路上分为总目标(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阶段目标(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其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标中新加的。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贯穿于义务教育的整个阶段。(如下表)
  
  
    从语文新课标对各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的阐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目标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体系的五大板块之一,在初中,通过以情优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以“情”优教,激发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⑴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完善教学目标
    在这里“情”即指情商,情商(EQ)也叫情绪智商。它是相对智商(IQ)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情绪、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不断激励自己和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情商相对于智商而言有更大的塑造空间。以“情”优教,即用情感激活情感,用理想造就理想,“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是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的过程,以“情”优教可以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渴望学习、理解、发现、发展,这些是人类的本性,也应是人们争取教育机会的内在动力。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的天性。”“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
    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创设体验和感悟的空间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活动的设计和展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已有的经验和精神需求,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为学生创设相应体验和感悟的空间。”
    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好奇心强、肯动脑、爱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教师应理解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意识、期望意识、成功意识,要经常让学生担当角色,参与表演。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这样学生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发掘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了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同时也培养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⑶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由原来的被动、机械、他主的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由原来的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由原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去处理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加强合作,注意学习活动过程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对各种问题进行富有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因此,综合性学习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⑴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学习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课内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的。 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可以自主展开学习。在具体操作时,既可将学习目标和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相联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社会发展等若干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①依据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问题等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也要注意所选问题的价值;
    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⑵重视过程与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重视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的过程与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连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块展板,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还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只要能够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灵活把握,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
    3.重视总结、交流、分享,养成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注重总结、交流、分享。每次主题学习的过程或结束后,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
    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在一个学期的不同时段里,教师要求学生充当批评家或传记作家的角色,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进步、已实现的目标以及在学习中所走过的弯路等等进行总结。“通过这种反思和自省,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三、构建新的、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保证。
    1.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构建新的评价机制,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保证。过去的语文评价存在着太多的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笔试轻口试、重量评轻质评、重少数轻多数、重他评轻自评、重选拔轻发展等等,导致了评价的不公平不合理,损伤了学生的学习自尊心,损害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太多的负面影响。”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体现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学习,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础。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2.构建新的评价机制,提出合理的评价建议
    ⑴进行主体发展性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语文教育活动,它重在促进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参加者、设计者和创造者,是综合性学习的服务对象。学生主体的发展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发展是评价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准。因此,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指某方面知识的获得,而是全面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评价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⑵进行表现过程性评价
    与语文学科知识点的考试不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中,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参与现实的实践活动体现的,学生的表现是评价学生发展状况与水平的客观可见的直接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标准。观察、分析、鼓励学生的表现,对学生集体和个体进行及时的和经常性的指导和评价,不但可以准确地评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达成课程的目标。因此,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项目的确立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可探究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⑶进行多元互动性评价
    评价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改变过去以考试作为单一评价方式的局面,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成果的展示,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也有利于其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整理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不但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而且还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强自信,发挥潜能。
    学生的互评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提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互评过程实际也是相互学习与借鉴的过程。有位哲学家说过,两位朋友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果各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有两种思想了通过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评定,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通过综合评定,既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新意”的集中体现,所反映的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观念。它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实践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在研究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它充分调动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养成。它的合理评价将影响到整个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我们只有运用先进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有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才能让综合性学习真正走进中学语文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形成。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