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境,比较,质疑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219 日期:2023-09-11 来源:论文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师的“授”和学生的“学”构成一个整体,其中选用的教学方法很关键。我们看到现在的语文课堂,由“自主、合作、探究”走向了“放羊式”,当发现效果不佳时,又理直气壮的走回到“满堂灌”,教学方法用之不当,学生不但“学”得有限,而且影响了思维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总结,我认为不管在哪种理念、哪种模式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运用“情境”“比较”“质疑”的方法,能够在传授语文知识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现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这三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在情境中启智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一个诗意美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达到“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情”的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因而,教师应根据语文的特点,设置情境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切的情感环境,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理解课文。学生如果能在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意境中领悟课文语言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也就达到了情境教学的目的。
现在有不少学生感觉学语文索然无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站在门外学——知其大概而不能品其味。教师只管讲解课文内容,没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创设获取知识的氛围,学生当然是不能入门的。要想使学生学语文能做到食之甘美,品其精华,就要做到师生共入情境,共被文章所感染,从而达到真正理解文章内涵的境界。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以声动情,以音动心
    要创设文章的意境,教师要具有驾驭教学语言的技能。语言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起到“以情感人”“以情悟文”的作用。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清晰,有节奏,注意轻重缓急,高低快慢的语调,给学生的感觉要能脆如清泉之声,快如倒海之势的话,那么,教师的语言也就能够吸引学生了。
    教师的语言要注意饱含感情,充满感情的语言可以和学生共入情境,共受感染。教师还要具有善于描绘事物的能力,生动形象的描述,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易进入作品的境界里。每篇文章所讲究的意境不同,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意境采用不同的声调,如《春》一文可用清亮圆润的音调缓缓地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春天里,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可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把学生带入寻找总理的意境,引起学生对总理的怀念之情……总之,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喜则令学生开怀;悲则令学生泪下;抑则令学生幽怨,学生身入文章的意境里也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文章的内涵也就不言而喻了。这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达到的意境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
    2.以图传神,以画动情
    要进入文章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了解作品的神韵,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构思画面的方法来实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有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作者复杂的感情,仅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能理解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构思一幅“雪中送友图”——想象自己伫立在雪中,友人已离去,路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学生身临其境后,便组织学生思考作者此时的情感,根据画面的意境学生很快想象出作者此时有“此去一别何时见”之离别情;有“关山长路何时尽”之担忧情;有“自己归期未卜”之惆怅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雪中送友图,胜过教师课堂讲授的千言万语。这种构思画面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情境教学的设置手段很多,除了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设置画面外,还可以通过放录音,摹拟动作,抓关键语句,反复吟诵等手段达到。总之,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设置的意境中去思索,去品味,去感受,从而产生“心领神会”、“动之以情”的效果。学生如能深受情境的感染,也就能深刻领悟到文章的精妙所在。所以说,情境教学法不失为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在比较中启智
    比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比较的过程,也即是分析、综合的过程。在比较中,可以把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区别开来,又可以把一般的和特殊的东西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既可使学生在分析鉴别中掌握教材的重难点,又可使学生在概括归纳中开拓思维的空间,在比较中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概括各知识的特点。课堂教学可以对字词之间、语段之间、同类课文、异类课文、相近相似的语法等进行比较,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比较方法:
    1.词语的比较
    词语的比较可以把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从词的意义、词的感情色彩、词的搭配对象、词义的范围大小等多方面来进行。如《还乡梦》一文中有两句:
    ⑴我不会在儿时便引起对海洋的幻想
    ⑵突然有了乘桴浮于海的狂想
    “幻想”和“狂想”都有想法之意,教师指导学生将它放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其含义是:“幻想”的“想”是想象,没有实现。“狂想”的“想”有不切实际的意思,表明作者对当年冲动选择的遗憾之情。这样仔细比较,对课文的内涵就容易掌握了。经常进行词语的比较,不但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词的含义,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2.语段之同的比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后,教师选出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一段,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该段,读懂该段意思后,就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与之相近、相关的一段,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如课文《范进中举》,学生阅读完课文后,选出一段: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吃天鹅屁!……
    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本段,理解该段的内容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与该段相对应的一段: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中举前、中举后胡屠户的语言截然不同,两相比较,一个粗俗势利、虚伪的小人形象便跃然而出。语段的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针对现在许多学生阅读能力较差的状况,有必要多进行文段比较阅读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课文之间的比较
    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往往不会单一的从词句篇章入手,因而比较课文的异同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课文比较的范围很广,如体裁、题材、时代背景等。比较的内容从课文的主题、结构、要点、写法到词语的运用均可进行,相同相近者求异,相异者求同,相反相对者总结规律,如同类课文《孔乙己》、《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从不同人物、语言、性格、表现手法、主题思想入手比较,这样进行比较,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又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可见,比较教学的作用早就被一些教育家肯定。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进行字词、语段、篇章的比较,让学生由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触类旁通,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比较法不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记忆理解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是能够充分发展学生智力的手段之一。
    三、在质疑中启智
    “有疑惑,方始学。”宋人张载也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读书时多动脑筋,学会发现问题,做到有疑而问、疑则思问,这就是“质疑”。质疑,是语文课堂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有疑惑,才会思考;会思考,才有分析。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必须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疑,带领学生解疑。
    1.把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寻疑
    教学是双边活动的过程,提出问题思考已不单纯是教师的事,教师应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学生才会有目的地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先教会学生“无疑者要有疑”,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惑的地方。
    教学中,我经过实践认为,要引导学生寻疑,可分“三步法”找问题。第一步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自己思考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后提出疑问;第三步诱导学生在课外复习中边做边找出问题所在。按“三步法”找出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解疑,有些问题学生能够自行解决,但有些问题则要靠教师的点拨、指导才能领悟,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三步法”找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长期地让学生自行寻疑,学生的思维不仅不会局限于课内,还会向课外有机延伸,教学将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重难点质疑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重难点提出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目的、有步骤地带领学生一步步提出问题。如《孔乙己》一文有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确”“大约”互为矛盾,该怎样理解这一组互为矛盾的词呢?可设计问题逐步启发思考:
    ⑴为什么“大约”孔乙己死了呢?
    ⑵为什么“的确”死了呢?
    ⑶两组词同时使用有什么效果呢?
    学生根据教师提的问题一步一步思考,文章同时使用“的确”“大约”的词的奥妙就昭然若揭了。当然,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将问题有步骤地提出,可以给学生一种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好效果。
    语文课堂上运用质疑法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认真备好“疑”的问题,带领学生步步质疑,步步解疑,以起到“点睛拨弊”、“明目去翳”的效果,当学生能灵活自如,有创见地、有分析地回答问题时,实际上也就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说,在排疑的过程中,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既能传授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发展智力。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情境、比较、质疑”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