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感教学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203 日期:2023-09-11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为教学服务,使学生进入情绪饱满主动愉悦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呢?
    一、备课入情,蓄情待发
    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做教法的准备,同时也要做情感的准备。不能只重语言文字的探究,还要重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感情色彩;不仅要注意局部的情感因素的玩味,而更重要的要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情感色彩,去体会作者的心曲。理解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对理解课文大有益处。如《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堪为一篇情文并茂的抒情散文,教师要抓住表现小金花、大嫂、大娘对志愿军意义依依惜别之情的词句,还应进一步理出“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情谊”这条线索。如此备课,在教学时才会得心应手。
    二、以情激趣,就情动情
    教师在准确地把握每课的感情色彩后,自己先要入境动情,教学时方能以充沛的感情去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小珊迪》一文,教师首先就应带着深深的怜悯之心,进入角色,动情的朗读课文。顿时学生就被教师动情的朗读给吸引住了,心底就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随着教师进一步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渐渐地,就与课文的作者产生了共鸣。学生产生了情感之后,也就有了愿意学的愿望。因此,学习起来注意力集中、专注、很投入,此时,学生的学习就进入了获取知识的最佳状态。
    另外,教学过程也应情感化,教师与学生建立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且同时也在传情,应以自己的情感和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创设一个非常平和、融洽、温暖与爽心的学习环境,使师生产生和睦感、理解感,师生同悲同喜,一起质疑,一起争论。这就说明对你教的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反之,学生如果对教师失去了感情,那么对你教的内容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了。
    三、创设情境,入境动情
    观察时思维的触角,一张美丽的挂图、色彩鲜明的幻灯或一段优美的音乐,总能令学生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情趣很容易被唤起,与画面同欢乐共悲伤。此时,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思考,从画面上找出答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出示挂图、课件后,在配着动听的音乐朗读,让学生边听边看思考,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为何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色、形、声的欣赏,挺容易找出答案,并且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句子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是因为他们仿佛身临其境,随着这声、画去畅游了桂林山水。
    四、移情入画,悟理悟情
    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只有将其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后方能移情入画,感染他人。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语气语调、表情动作,才能推动感情的波澜,使学生思想认识得以升华,从而加强教学效果。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只有首先深入体会文中所表达的送总理的悲痛心情,然后在讲解中真实地流露自己的悲伤,以及对总理的深情怀念,才能诱发学生产生共鸣,透彻地领悟课文的内涵。
    五、感情朗读,渲染感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朗读是最简洁、最实在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范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读懂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在脑子里再现课文形象,促进学生领会本段或本文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恰如其分地读出感情。培养他们的语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次一次地加深领悟其意思。同时学生在感情朗读时或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或在英雄们惊天动地的壮举中肃然起敬;或与一些小动物交上朋友……这样,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