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在新课改浪潮下的语文课堂上,仍然时有出现老师因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而生气的现象,老师生气,学生沉默,教师鸦雀无声,只剩下老师的独角戏和满腹的埋怨。出现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仍然无法摆脱教师问学生答这一固有模式,学生仍然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中,没有自己的思维,没有自己活动的空间,有的可能就是回答不出问题后的被批评,然后垂头丧气。我们是否能够多做自我反思呢: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老师是否有责任呢?
这里我先从自己经历的教学课例谈起,我曾经两次执教同一篇小说《窗》,由于循环教学,第一次执教时间在两年前,当时是在校内开公开课,我是精心准备了一番,首先是将小说读了几遍,然后是翻阅教参,仔细研读教参上的每一处解释,极力记住对文章的每一处解读,在书上作了密密麻麻的记号,上课时想要把教参上提到的每一处理解都讲授给学生,当时只觉得只要有一处不讲我都不放心,害怕考到它。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多个题目:你认为哪些字词需要认真写一写的?你能复述这篇小说吗?小说的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一个(根据小说情节进行分析)?小说为什么以“窗”为题?小说的结局有什么妙处?设想如果再有另外一位病人搬进这个病房,不靠窗的那位病人将会如何做呢?
我觉得这些题目的设计足以概括小说的要素,能够透彻地分析小说了。在教学中我也能够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因为,抛出问题以后我是留了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讨论的。只是在学生交流回答过程中作了一定的点播、适时的评价而已。学生基本都参与了讨论了,而且我发现部分平常基础较弱的学生也参与小组活动了。下课了,我松了一口气,明显的感觉学生也松了一口气,我觉得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我把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了。
评课时同行们谈到
了我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讨论问题气氛活跃,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我当时自然也就觉得这是很好的一节课了,我已经做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后来想想,这里的评课,老师们会不会是碍于面子,没有过多地提出其中的不足,我想我是不是把原来的“填鸭式”课堂变成了“问题式”课堂了呢?说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真正地在教学中突出了吗?我不得不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仍然没有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适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里其实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留给学生“问”的空间,教会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组织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我决心探索新的模式,长期的教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回答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我不断地尝试着如何把课堂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点。
时隔两年,我再一次执教了《窗》,我思考以前的那一次教学是否有可以改进之处呢?深入思考,我发现那次教学的不足是存在的:我当时只是把原先的“填鸭式”课堂变成了“问题式”课堂而已,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转,学生解决了老师的提问便是完成了教学,这里我而忽视了几个关键:我忽视了学生自读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我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重要使命。
在那节课上,我尝试着变教师问为学生自问的模式,我抛开一个问题是:同学们你在预习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呢?提出了我们共同讨论。接着留给学生自读小说的时间,然后由学生说出疑问,我惊奇的发现,我所想够想到的问题,学生也都提到了,并且有的问题刚一提出,其他同学就能通过讨论帮助解决了。有难度的问题,我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这时学生朱双双说:“老师我想排演课本剧行吗?”我当时觉得有些意外,我说:“说说你的想法。”她说:“我觉得这里的情节排练出来应该很有意思,并且我想搞一个模拟采访,由我们两位同学扮演小说中的两位病人,一位记者采访两位病人,让他们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
当时我很是高兴,课本剧是我以前经常和学生一起排练的,采访录是我以前没有提到的,要把这个采访节目做好,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小说,用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认真组织采访和答话语言,这样研读文本、提高阅读水平的教学目标就在无形中落实了,我真佩服这位同学,她真敢去想。当然这个任务需要课外去完成。之后我就小说的要素进行引导梳理,虽然很多问题前面学生都已经涉及到了,我还是不能放弃老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学生反映很积极,我觉得学生对本篇小说的内容都有了透彻的理解,当时我发现学生似乎觉得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了,敢于大胆提出问题,敢于思考解决问题。
通过反思:两节语文课,同样的内容,同一位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模式,收到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是课堂上能否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能否大胆放手给学生,是培养学生素养的很关键的方式,过分束缚学生的手脚是一种很可怕的教育方式。一节语文课,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抛出,有些学生当然招架不了,他们只能做于己无关的听众,试问这样的“满堂问”课堂和以前的“满堂灌”课堂有本质的区别吗?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这要从“问”开始,“问”乃学之始。古人谈学问,“学”与“问”不可偏废,并且强调“问”是“学”之始,“学则需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我们的时代,老师往往取代了“问”的领导权,都是老师自己向学生发问、甚至发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惯性教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语文教学而言,由先前的老师问学生答的主宰式到学生发问、师生共同探究的研究式教学。要更新教学模式,首先要更新教师的观念,用新的思想支配教学行为。
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巴尔扎克说:“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善问、会问、能解决问题是当代语文课堂的重要使命,而我们这一代教师却往往偏废了学生“问”这个环节,忽视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重要使命,下面我就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课堂提问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首先,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所谓主体地位,在教育上,即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教师“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习主体的主观努力程度往往决定其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其次,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现在的语文考试是极为开放的、灵活的,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具备过硬的能力,这就对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能力势在必行。我们不能把语文课堂当成单纯的知识的传话筒,而应该是训练能力的擂台。
第三,是教师解脱的途径之一。当我们感慨自己身心俱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反思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当呢?当我们把课堂的主角交给学生,自己只做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就不会有如此诸多的埋怨和感慨了。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提问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首先,提供有效的范例,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比教给他们支离破碎的知识更为重要。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按照文章的体例教会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说明文为例,任意一篇说明文,需要掌握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等,那么,在学习了一篇以后,学生就可以对其他的说明文进行自学了,思路清楚,即使有的学生在提出问题后解决不了,那么他们毕竟有了学习的方向了,有了讨论的目标了,这样以来也是收获啊。
其次,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高高在上,教师问学生答的固有模式,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那些成绩落后的平时不敢提问的学生,教师应该设法引导,积极鼓励、有效激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胆怯心理;对于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肯定其勇气,帮助他找到正确的提问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适时组织学生讨论,理清思路,找到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文本,向权威挑战。
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要求学生讨论愚公的行为,有的学生敢于发表这样的看法:“既然移山需要花费祖祖辈辈的精力,为何不直接搬家算了?”是啊,我们是否忽略了这一点呢。于是我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有的学生说:“课文为了赞扬愚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的,当然我们不应该想到让他搬家。”有的学生认为“这在新时代根本就是过时的”。这些讨论不就是缘于那位学生的一个问题嘛,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不仅让问题本身得到了有效的解答,更可贵的是活跃了课堂,解放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调动学生求知的激情,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不能板着面孔说教,而应该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求知的激情,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这需要灵活地创设问题情境,究竟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在平常的教学中使用过多种方法,在这里我想列举几种加以分析:
一种方法达到高潮处嘎然而止法,留给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机会。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当教学到愚蠢的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这一情节时,我停下对情节的分析,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此时有何不明白的地方。这是故事的高潮,也应该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地方,当时学生争着要说话,有的说:“皇帝到底穿了衣服没有?”有的说:“如果皇帝没有穿衣服,那么身边的大臣怎么就没有一个能够说真话呢?”有的说:“如果皇帝真的没有穿衣服,那么周围有群众说了,他为什么不及时停止游行,还要将丑剧演到底呢?”有的学生说:“游行结束以后,皇帝会怎么处置那两个骗子和身边的大臣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教室里讨论很是激烈,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把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故事的讽刺意义纷纷搬了出来,无需教师再去生硬地总结了。
另一种方法是适度适时的激励鼓动,给学生以胜利的喜悦。要知道对于中学生来说,适当的鼓励是十分必要的,毕竟他们还是心灵单纯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渴望别热人的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因此我们绝不可吝啬我们的鼓励。
第四,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将学生提问列入教学设计内容。我们不能认为学生提问是耽误课堂教学时间,我们应该把学生提问列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之中,把这个过程当做课堂必要环节。当然,设计是自由的,教学前可以设计:预习了这一课之后,你发现了哪些有疑惑的地方?教学结束以后,可以留给学生提出针对本课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说出,假如你是老师,你会向你的学生提出哪些问题?诸如此类,时机不同,可以设计的问题也不同,处理方式当然也各不相同,这需要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因时制宜。
三、合理处理收放的度,使课堂提问活而不乱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代表可以放任自流,教师要收放适度,适时巧妙点拨、指导。一节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零零散散,甚至千奇百怪,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这着实是对教师的考验。因此,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有效地处理学生的提问。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筛选,找出有代表意义的、有概括意义的、有探究性意义的问题,进行当堂研究解决,其余可以留给学生课外解决。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有效地解决提出的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本身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问之始,问是学之源。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问,使他们“会问”、“敢问”、“乐问”,会问会答,让他们在“问”中学到知识,在问中学会求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问”乃“学”之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