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193 日期:2023-09-11 来源:论文网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观念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在当代社会不断碰壁。“新课改”的实施,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不少地方普遍存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去感受和发现“新课改”这一特殊时期,语文课堂上还有怎样的问题和弊病,为之问诊询病,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
    一、教学目标:片面化
    1.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认为不讲知识就无内容可讲。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在教学目标上,不要重知识轻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又是知识的前提,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求知识和能力之间的优化结合。
    2.重结果,轻过程
    许多教师课上提出问题后,虽然给了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但是不让学生展示问题的答案,或象征性的只让一个学生说一说答案,无论这个学生回答的对否,教师就开始公布标准答案了。
    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重视自我发现,自我体验,变“重结果轻过程”为“重结果,更重过程”等新的教学特点,体现了二十一世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学生通过实践,养成与人交往、合作以及搜集处理、综合整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学生越学越爱学。
    二、教学内容:伪丰富、歪曲化
    1.“丰富”的教学内容
    ⑴眉毛胡子一把抓。讲到说明文时就把说明文的知识全讲一遍,讲到议论文时就把议论文的知识全讲一遍,以此类推,岂不知一节课40分钟,时间不足不必说,学生消化得了吗?
    ⑵节外生枝,喧宾夺主。无目的的“拓展”、“迁移”。或就全文拓展,或就某一内容拓展,或就某一写法拓展,一拓千里,飘忽不定。而对应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目标则在浅层次浮游,蜻蜓点水,一晃而过。例如,有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讲《曹刿论战》时,以“你还知道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吗?”这样的话题进行拓展,看似开阔学生的视野,实则漫无边际,跟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毫不相干,差点上成了历史课。鲁国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也是一次拓展,巧用材料,对所学文本加以总结,增加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拓展更具有语文的特点。
    2.“曲解”教学内容
    如《荆轲刺秦王》就是抗拒中国的统一大业,《愚公移山》就是不如不搬家等看法的引入,完全曲解和抹杀了这些文章的思想价值。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教学方法:陈旧、空洞、虚伪化
    1.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基本绝迹。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满堂问”决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
    2.空洞的热闹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
    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文本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
    其次,我们还应该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诸如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等);教给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圈点法、质疑法、猜测法、讨论法等等)。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的组成,成员的分工都应该有细致明确的规定。切忌讨论形式化。
    四、教学手段:无效化
    1.引用视听材料的随意性。
    2.对文本教育的忽视。如《林黛玉进贾府》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用影视直观直接破坏语言直观。
    3.用多媒体控制教学过程。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无论学生说的对否,一味将自己设计的内容呈现出来。
    4.其它:“标准答案”的显示,取代了学生的思维;快速闪动的“画面”取代了学生的思考;不协调的配乐或强烈的音效,严重干扰了学生的阅读。
    五、教学评价:简单化
    1.评价有失中肯。一律的“好”“真棒”“不错”,是对学生人格的曲意逢迎。
    2.评价有失全面。一是忽略或回避了对学生不足、不全甚至是错误的答案的评价;二是教师对答案全部包办,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3.评价语言缺乏语文色彩。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程度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等的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如果仅仅是笼统的赞扬,将无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要具有指导性,评价语言要丰富、准确、富有感情色彩。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