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泛涉猎 提高素养——课外阅读之我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150 日期:2023-09-10 来源:论文网
每看到高中学生的作文,很多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让人感到不是文思枯竭、抒情言志苍白无力 ,就是词不达意、语言平淡乏味,很难让人感到文辞优美、情节曲折、论证严密。我以为,这是课外阅读太少、知识文化积累浅薄所造成的。经调查,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外阅读,更谈不上读过名著。偶有少数,多为消遣,或是被动阅读,不明白阅读的目的,远未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个人的知识有90%以上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的,“一切成功”都是从读书开始的,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通过阅读吸取知道的养分之后,而成长成才的。“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行万里路必当读万卷书,积累好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积累文化知识,从何作手?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我以为,多读报刊上的文章是一条较好的途径。报刊上的文章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内容也较简要集中,读之既省时省力又容易把握。其反映现实生活又是最迅速最直接的,经常阅读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国外重大事件,能使学生学到各种新鲜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这对写作大有神益。此外,应该多读一些名著,如诗歌、名家散文、短篇小说之类;大部头的著作最好利用长假时间去读,如果平常去读,时间安排稍有不当,往往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秩序,得不偿失。简言之,阅读面尽可能广一点,宽一点。
课外阅读应当广泛涉猎,政论文、科普文、风物志、旅行记、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都可“不求甚耐”、“浅尝辄止”,不要只认准文艺作品。鲁迅先生说过:“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作起文章来也湖涂。”可见,鲁迅先生也不赞成只看一个方面的著作,因为这样“就得不到各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烦燥了”。这是一位深谙读书方法的前辈的金石之言,我们应该认真记取。
当然,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科学文化“推陈出新”,知识的生成和更替令人应接不暇,我们要读的书越来越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方式来吸纳“方方面面”的知识,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每当我们走进图书馆,总要望洋兴叹,我们想读或应该读的书肯定是读不过来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读书要有所收获,有长进,非“精”读不可。近日偶得宋人朱熹《训学斋规》中的一段谈读书方法的话: “专同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通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记。”朱熹在这里说的就是“精读”,很受启发。我们常常赞誉某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其所以能如此,原因之一,他成竹在胸。胸中的文章自然是读来的。中学期间,希望学生能精读几十篇,上百篇作品,同时要坚持泛读,多读,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只有精读,才有深度;只有泛读,才有广度。
课外阅读,亦有选择。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它可能会戕害你。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书坚决不要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文能力的积累,工于读书,唯有广泛阅读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唯有一字一词才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让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静下心来体悟学习的乐趣和“读书有味身忘老”的境界,让他们体会美文的魅力,体验生命的真谛,以吸取丰富的写作营养,提升其精神境界,构建其精神家园。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