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要有“三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134 日期:2023-09-10 来源:论文网
一、要有“读书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语文的规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朗读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读书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一种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鼓励学生多读、乐读呢?我认为首先是教师的示范读。特别是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往往能让作品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会像涓涓溪流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老师准确、流利、有感情的示范读,把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能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得到真的启迪,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学生由此也更容易进入文章意境,甚至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要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沁园春 长沙》中,要用慷慨激昂的声音让学生领悟世纪伟人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壮志;在《雨巷》中,用舒缓低沉的语调品味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丁香一样的哀愁”;在《再别康桥》中,用轻柔温情的语调演绎天才诗人徐志摩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豁达……每一次的示范读,我都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努力给学生作引导,学生听后,也纷纷站起来了争着来朗诵,示范读达到了以读促读的目的。
教师示范读之后,就得要求学生模仿读了。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达到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同时,在要求学生读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式,比如:默读、齐声读、单独读、分角色读等。如:说明文、科技文类的文章,最好采用默读的方式,便于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筛选出文章的信息;文言文类文章,采用单独读较好,教师更易发现学生读书中的错误;戏剧作品的话,分角色朗读最好,利于学生把握不同的人物形象。
只要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动起来,激起学生读书的热情,课堂气氛就一定不会沉闷,课堂也一定会是个书声琅琅的课堂。
二、要有“质疑声”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调整语文教学的模式,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就要求学生也转变角色,变成课堂的主动者,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必须有讨论,有对话,有质疑。在讨论、质疑中亮明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引入更深的探索交流。古人云:“人贵有疑。”学生应该针对文本、同学、老师的话有所质疑,不能做课堂的听众与看客,也不能人云亦云。
当然,这里的“疑”是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盲目怀疑一切的“疑”。记得我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刘允允同学对文中“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这句话的“前进”两字,认为课下注释“走上前进献”不合适,她认为翻译为“向前进献”比较好,也就是说对“前”这个字到底在这里是作动词还是作状语有疑问。她的这个疑问提出来之后,大家也纷纷讨论起来了,听着学生的讨论,我也有些茫然了,按说这两种说法都能说得通,到底哪一中更好呢?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认为翻译为“向前”好,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秦王的周围会有很多侍臣,蔺相如不可能自己拿着缶走进秦王,他只能是把缶举起,由侍臣送到秦王的手中。随着讨论的结束,学生们都感觉到这节课非常有收获,而且我也表扬了刘允允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发现问题,探讨问题。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不仅学生在学习中有所疑,老师本身也应该在备课时、上课时也要有所疑。因为老师如果缺乏独到的见解,那么是教不出有质疑精神的学生的,所以老师对文本、教参也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唯书是从。只有做到师生共“疑”,才更能展示出师生的思维、见解,课堂才会更有生机活力。
三、要有“称赞声”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展现教师风采的舞台,更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互动课堂。正是如此,语文课堂不仅仅需要读书声、质疑声,更需要称赞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会出现对话、质疑,所以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看法要给予表扬,促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就拿学生做语言运用题来说吧,本身这种题不难,要求也较为宽松,所以学生觉得这类题简单,觉得做起来浪费时间,到时临场发挥就可以了,结果这类简单的题,得分率反而很低,就是因为学生平时掉以轻心,眼高手低。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对平时那些积极做这类题的同学给予表扬、称赞,并把这些同学的答案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从而激发其他学生做题的热情。这时想让老师表扬的同学就开始积极地做题了。所以说老师的表扬、称赞带来的鼓动的作用非常大。
我所说的“称赞声” 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进步的称赞;还包括师生对教学内容的称赞;学生对老师教学的称赞;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良好表现的称赞……这些称赞声,能激发师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寂的潜力,激励师生的探究能力。这样的教学,就会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过:“只知道压逼着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魔来,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有所得,让课堂的40分钟更有效率,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活力,更加和谐,能够让学生在读书声、质疑声和称赞声中轻松地掌握知识技能。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